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天也今如此,人乎可奈何。 台边西子去,宫里北人过。 玉树歌方息,金铜泪已多。 旌旗遮御路,舟楫满官河。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天意如今已如此,人们又能如何呢?台边西子已离去,宫中北人频繁过往。玉树歌已停息,金铜泪已流尽。旌旗遮蔽了御道,舟楫挤满了官河。
注释: 字词注释:
- 西子:指西施,古代美女,此处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 北人:指北方人,此处可能指北方的统治者或军队。
- 玉树歌:指美好的音乐或诗歌,此处象征着文化的衰落。
- 金铜泪:比喻金属制成的器物因战乱而损坏,如同流泪。
典故解析:
- 西子去:引用西施的典故,表达美好事物的消逝。
- 玉树歌方息:可能引用古代关于玉树的传说,象征文化的衰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创作于宋代末年,当时社会动荡,北方势力频繁南下,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时局的无奈和对美好过去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变迁的无奈和对美好过去的怀念。诗中“西子去”和“北人过”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后者则暗示外来势力的侵入。而“玉树歌方息”和“金铜泪已多”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比,前者象征文化的衰落,后者则形象地描绘了战乱带来的破坏。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充分展现了宋代末年社会的动荡和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也今如此,人乎可奈何。”:表达对天意的无奈,暗示时局的不可逆转。
- “台边西子去,宫里北人过。”:通过对比西子的离去和北人的频繁过往,表达美好事物的消逝和外来势力的侵入。
- “玉树歌方息,金铜泪已多。”:象征文化的衰落和战乱带来的破坏。
- “旌旗遮御路,舟楫满官河。”:描绘战乱时期的景象,旌旗遮蔽了御道,舟楫挤满了官河,形象地展现了社会的动荡。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西子去”和“北人过”的对比,强化了美好事物的消逝和外来势力的侵入。
- 象征:“玉树歌方息”和“金铜泪已多”通过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文化的衰落和战乱的破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时局变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子: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
- 北人:象征外来势力的侵入。
- 玉树歌:象征文化的衰落。
- 金铜泪:象征战乱的破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西子去”象征什么? A. 美好事物的消逝 B. 外来势力的侵入 C. 文化的衰落 D. 战乱的破坏
-
诗中“玉树歌方息”象征什么? A. 美好事物的消逝 B. 外来势力的侵入 C. 文化的衰落 D. 战乱的破坏
-
诗中“金铜泪已多”象征什么? A. 美好事物的消逝 B. 外来势力的侵入 C. 文化的衰落 D. 战乱的破坏
答案: 1. A 2. C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描绘战乱后的景象,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美好过去的怀念。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汪元量的《杭州杂诗和林石田》:两者都通过描绘战乱后的景象,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美好过去的怀念,但杜甫的诗更多地展现了个人情感,而汪元量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汪元量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理解汪元量诗歌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