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宁国县》

时间: 2025-01-27 03:31:58

薄日烘云未作霞,好峰怯冷著轻纱。

绝怜山色能随我,政用花时不在家。

骑吏那愁千里远,牡丹各插一枝斜。

细看文脊空多肉,不似青阳看九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宁国县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薄日烘云未作霞,
好峰怯冷著轻纱。
绝怜山色能随我,
政用花时不在家。
骑吏那愁千里远,
牡丹各插一枝斜。
细看文脊空多肉,
不似青阳看九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宁国县的山水风光。薄薄的阳光照耀着云层,未曾形成霞光;美丽的山峰因寒冷而披上了一层轻纱。我最喜爱的山色似乎能伴随我,然而正值花开的时节我却不在家。骑着马的官吏怎会惧怕千里路途的遥远?每一朵牡丹都斜插一枝,显得各自妩媚动人。仔细观察那些文脊,发现其实空洞多肉,远不如青阳下的九华山美丽。


注释

  • 薄日:指微弱的阳光。
  • 烘云:光线照射在云层上。
  • 怯冷:形容山峰在寒冷中显得有些害羞。
  • 轻纱:比喻山上的雾气像轻纱一样轻薄。
  • 绝怜:格外可怜。
  • 骑吏:骑马的官吏。
  • 千里远:形容路途的遥远。
  • 文脊:指山的脊梁。
  • 多肉:指山的形状多肉而不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中有画”。他一生游历广泛,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反映出浓厚的个性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远方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过宁国县》以清新婉约的笔调描绘了宁国县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深厚感情。诗的开头两句,作者用“薄日烘云未作霞”展现出宁国县的晨光,营造出一种轻柔的氛围,接着以“好峰怯冷著轻纱”描绘出山峰在晨光中的神秘感。这里的“轻纱”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形象比喻,也传达了一种柔和而又淡雅的情感。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通过“绝怜山色能随我”表达了自己对山色的痴迷与向往,而“政用花时不在家”则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美好时光的错失。接下来的两句,“骑吏那愁千里远,牡丹各插一枝斜”,展现了诗人虽在他乡,心中却充满了对美的追寻与享受的态度。

最后两句“细看文脊空多肉,不似青阳看九华”则以对比手法,强调了山的形状并不如九华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一种淡淡的失落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薄日烘云未作霞:描绘宁国县清晨的景象,薄薄的阳光照耀着云层,未形成霞光,给人一种宁静而温暖的感觉。
  2. 好峰怯冷著轻纱:美丽的山峰因寒冷而显得羞怯,轻纱般的云雾笼罩着山峰,增添了神秘感。
  3. 绝怜山色能随我:诗人对山色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仿佛山色可以伴随他。
  4. 政用花时不在家:正值花开的时节,诗人却不在家,流露出对家乡美景的思念。
  5. 骑吏那愁千里远:骑马的官吏不怕千里路途的遥远,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态度。
  6. 牡丹各插一枝斜:每一朵牡丹都斜插一枝,描绘出牡丹的妩媚与风情。
  7. 细看文脊空多肉:细致观察山脊,发现其形态虽多肉但实则空虚。
  8. 不似青阳看九华:与青阳下的九华山相比,显得逊色,表达了对更美景致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轻纱”比作山上的雾气,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山色被赋予情感,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互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对家乡的思念及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薄日:象征着希望与温暖。
  2. 轻纱:代表柔美与神秘。
  3. 山色:象征自然的美好与诗人的情感寄托。
  4. 牡丹:象征富贵与美丽。
  5. 九华:代表更高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薄日”指的是哪种光线?

    • A. 强烈阳光
    • B. 微弱阳光
    • C. 夕阳
    • D. 月光
  2. 诗人对山色的态度是:

    • A. 无所谓
    • B. 绝对厌恶
    • C. 深深喜爱
    • D. 轻视
  3. 在诗中,骑吏的态度是:

    • A. 愁苦
    • B. 无奈
    • C. 无所畏惧
    • D. 迷茫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王维〕:同样以山水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春晓》 〔孟浩然〕: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诗词对比

  • 《望庐山瀑布》 〔李白〕:两首诗都描绘自然景色,但李白更注重气势磅礴的表现,杨万里则强调细腻的情感与柔和的风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