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慈云寺僧院》

时间: 2025-01-27 03:34:08

帝城深处寺,楼殿压秋江。

红叶去寒树,碧峰来晓窗。

烟霞生净土,苔藓上高幢。

欲问吾师语,心猿不肯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慈云寺僧院 李山甫 〔唐代〕 帝城深处寺,楼殿压秋江。 红叶去寒树,碧峰来晓窗。 烟霞生净土,苔藓上高幢。 欲问吾师语,心猿不肯降。

白话文翻译:

在帝都的深处有一座寺庙,楼殿高耸,仿佛压在了秋天的江面上。 红叶从寒冷的树枝上飘落,碧绿的山峰映入清晨的窗户。 烟雾和霞光在净土上生起,苔藓爬上了高高的石柱。 我想询问我的师父,但心中的纷乱如同不肯驯服的猿猴。

注释:

  • 帝城:指唐朝的都城长安。
  • 秋江:秋天的江水,此处可能指附近的河流或湖泊。
  • 红叶:秋天树叶变红后落下。
  • 碧峰:碧绿的山峰。
  • 烟霞:烟雾和霞光,常用来形容仙境或净土的景象。
  • 净土:佛教中的理想国土,指清净无染的地方。
  • 高幢:高大的石柱或塔。
  • 心猿:比喻心神不定,如同猿猴般难以驯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山甫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边塞诗,也有细腻的山水田园诗。这首诗描绘了慈云寺的静谧与超脱,反映了诗人对佛教净土的向往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访问慈云寺时所作,通过描绘寺庙的景致,表达了对佛教净土的向往和对内心平静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帝都深处的慈云寺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寺庙的静谧与超脱。诗中“红叶去寒树,碧峰来晓窗”一句,既展现了秋天的萧瑟,又透露出清晨的生机。而“烟霞生净土,苔藓上高幢”则进一步以烟霞和苔藓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最后两句“欲问吾师语,心猿不肯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纷乱与对师父的依赖,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内心平静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山水田园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帝城深处寺,楼殿压秋江”:首句点明了寺庙的位置,位于帝都的深处,楼殿高耸,仿佛压在了秋天的江面上,给人一种庄严而静谧的感觉。
  2. “红叶去寒树,碧峰来晓窗”:第二句通过红叶和碧峰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红叶飘落,碧峰映入窗户,既展现了秋天的萧瑟,又透露出清晨的生机。
  3. “烟霞生净土,苔藓上高幢”:第三句以烟霞和苔藓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烟霞在净土上生起,苔藓爬上了高高的石柱,给人一种清净无染的感觉。
  4. “欲问吾师语,心猿不肯降”: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纷乱与对师父的依赖,诗人想询问师父,但心中的纷乱如同不肯驯服的猿猴,反映了诗人对内心平静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心猿”比喻心神不定,如同猿猴般难以驯服。
  • 拟人:“楼殿压秋江”中的“压”字赋予了楼殿以人的动作,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红叶去寒树,碧峰来晓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慈云寺的静谧与超脱,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净土的向往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清净无染的理想国土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红叶:象征着秋天的萧瑟和生命的凋零。
  • 碧峰:象征着自然的生机和宁静。
  • 烟霞:象征着仙境或净土的景象,给人一种清净无染的感觉。
  • 苔藓:象征着岁月的痕迹和自然的静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帝城”指的是哪个城市? A. 洛阳 B. 长安 C. 南京 D. 北京
  2. “红叶去寒树”中的“红叶”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夏天的热情 C. 秋天的萧瑟 D. 冬天的寒冷
  3. “心猿不肯降”中的“心猿”比喻什么? A. 内心的平静 B. 内心的纷乱 C. 内心的喜悦 D. 内心的悲伤

答案: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静谧与超脱,表达了对自然和内心平静的向往。
  • 杜甫的《望岳》:通过描绘山岳的壮丽,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李山甫的《题慈云寺僧院》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山中的静谧与超脱,但李诗更多地融入了佛教净土的意象,而王诗则更多地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全唐诗》:收录了李山甫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李山甫的诗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