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荷叶雨声》
时间: 2025-02-04 16:07: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池荷叶雨声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午梦西湖泛烟水,
画船撑入荷花底。
雨声一阵打疏蓬,
惊开睡眼初蒙松。
乃是池荷跳急雨,
散了真珠又还聚。
幸然聚作水银泓,
泻入清波无觅处。
白话文翻译
午间梦中游览西湖,湖面上烟雾缭绕。
画船轻轻撑入荷花之下。
忽然一阵雨声打在稀疏的荷叶上,
惊醒了我初睡的眼睛。
原来是池塘里的荷花在急雨中跳动,
雨珠散落又重新聚拢。
幸好这些雨珠聚成了水银般的水潭,
倾泻入清澈的波光中无处可寻。
注释
字词注释
- 午梦:中午的梦境。
- 西湖:指杭州的西湖,以自然美景著称。
- 画船:指装饰精美的小船。
- 荷花底:荷花的底下。
- 雨声:雨滴落下的声音。
- 疏蓬:稀疏的荷叶。
- 惊开:惊醒,打开。
- 泻:倾泻,流出。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提到的西湖、荷花等元素在中国文学中常象征美丽与宁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一种常用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而著称,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小池荷叶雨声》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诗人游览西湖之时。西湖的美丽景色和细腻的自然景象,给诗人带来了无限的灵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梦幻般的午后场景,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感受,将西湖的美景与细雨的声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开篇的“午梦西湖泛烟水”便引人入胜,仿佛置身于烟波浩渺的湖面之上。随着画船的轻盈行驶,诗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
接下来的“雨声一阵打疏蓬”则将气氛一转,雨声的描写生动而清晰,令人仿佛听到了雨滴轻轻落在荷叶上的声音,产生了“惊开睡眼”的效果。雨声的突如其来,打破了原本的宁静,唤醒了诗人的思绪,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最后几句则将雨珠与水银的意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界细腻变化的观察与体悟。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象,也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思与感悟,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午梦西湖泛烟水:描绘了一个梦幻的午后,西湖的美丽景色让人沉醉。
- 画船撑入荷花底:细腻地描绘了轻盈的小船驶入荷花间的画面。
- 雨声一阵打疏蓬:突如其来的雨声,打破了宁静,令人警觉。
- 惊开睡眼初蒙松:雨声惊醒了诗人,初醒的状态让人恍惚。
- 乃是池荷跳急雨:雨滴在荷叶上跳动,生动形象。
- 散了真珠又还聚:雨珠如同珍珠般散落又重新聚拢,展现自然的奇妙。
- 幸然聚作水银泓:雨珠聚在一起,形成水银般的光泽。
- 泻入清波无觅处:最终汇入清澈的波光中,消失无踪,留下一种流动的美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珠比作真珠和水银,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和美感。
- 拟人:荷花在雨中“跳动”,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通过雨声、荷花等意象,表现出自然的灵动与诗人内心的平和,传达出一种和谐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象征美丽与宁静。
- 荷花:象征高洁与纯真。
- 雨声: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律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湖泊是哪个?
A. 西湖
B. 东湖
C. 太湖 -
诗中“雨声一阵打疏蓬”中的“疏蓬”指的是什么?
A. 荷叶
B. 小船
C. 草丛 -
诗人通过雨声的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惊醒与思考
C. 喜悦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泊秦淮》:杜甫
- 《鹿柴》:王维
诗词对比
- 《小池荷叶雨声》 vs 《静夜思》:
- 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细腻的描写与动感,而后者则表现出思乡之情,氛围更加沉静。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杨万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