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道中》
时间: 2025-01-10 23:23: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水道中
作者: 王恽 〔元代〕
苍巅互出缩,峪势曲走蛇。
回眺惊后拥,迎看复横遮。
云林荡高秋,半岭翻晴霞。
十里九渡水,清流带寒沙。
山溪本幽寂,激之声乃哗。
解鞍憩美荫,觉我心静嘉。
风枝满秋实,野菊被水涯。
幽馨散兰馥,红鲜缀丹砂。
二物固琐碎,托兴骚人誇。
我欣记所见,信笔书田家。
白话文翻译
在苍翠的山巅上,峰峦相互交错,峡谷的形势如同蜿蜒的蛇。回头望去,后面的山峰让人惊诧,迎面看去,又被横亘的山体遮挡。云彩在高秋的天空中荡漾,半山的岭峦翻卷出晴朗的霞光。十里的水流中有九条渡口,清流带着寒冷的沙粒。山间溪水本是幽静寂寥,激流却发出响亮的水声。卸下鞍具,歇息在美丽的荫凉处,感到内心宁静而愉悦。风吹动树枝,满是秋天的果实,野菊在水边生长。幽香散发出兰花的芬芳,红艳的花朵点缀着丹砂般的景色。这两种小物件虽琐碎,却让诗人兴致勃勃地夸赞。我愉悦地记下所见,信手写下田园的风景。
注释
- 苍巅:指苍翠的山顶。
- 峪势:峡谷的形势。
- 回眺:回头看。
- 复横遮:再一次被山体遮挡。
- 荡:摇曳、飘动。
- 翻:翻卷、翻腾。
- 渡水:渡过水流。
- 寒沙:寒冷的沙土。
- 幽寂:幽静而寂寞。
- 激之声乃哗:激流发出的声音很响亮。
- 解鞍憩美荫:卸下马鞍,在美丽的树荫下休息。
- 心静嘉:内心宁静而愉悦。
- 散兰馥:散发出兰花的香气。
- 丹砂:红色的砂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恽,元代诗人,生于元代初期,喜好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王恽游历沁水道中时,所见的自然景色与心境相融合,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沁水道中》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山水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平静。开篇以“苍巅互出缩,峪势曲走蛇”描绘了山峦的蜿蜒曲折,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诗中“回眺惊后拥,迎看复横遮”更是将读者带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回眸与迎面的双重视角。
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了山水的细腻,尤其是“十里九渡水,清流带寒沙”一句,展现了沁水流域的秀美,清澈的水流与寒冷的沙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感。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身的宁静与愉悦,“解鞍憩美荫,觉我心静嘉”,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到一片宁静的心灵栖息地。
王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在语言上,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这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之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苍巅互出缩”描绘了高耸的山顶相互交错的景象。
- “峪势曲走蛇”比喻峡谷的曲折像蛇一样蜿蜒。
- “回眸惊后拥”表达了回头望去的惊讶感。
- “迎看复横遮”则强调了前方山体的阻挡。
修辞手法:
- 比喻:“峪势曲走蛇”通过比喻生动表现了峡谷的形态。
- 对仗:“十里九渡水,清流带寒沙”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如“风枝满秋实”,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巅:象征高远、壮丽的山峰。
- 峪势:暗示自然的曲折与变化。
- 清流:象征着清新与生命力。
- 野菊:代表自然的野性与恬淡。
- 幽馨: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十里九渡水”所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 A. 平静的湖泊
- B. 蜿蜒的河流
- C. 波涛汹涌的海洋
-
“解鞍憩美荫”中的“解鞍”是什么意思?
- A. 卸下马鞍
- B. 继续前行
- C. 休息片刻
-
诗人通过什么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A. 拟人
- B. 对仗
- C. 排比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鹿柴》——王维
- 《望庐山瀑布》——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问答》同样描绘了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风格上与王恽的《沁水道中》相似。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