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法华寺简灵澈上人
作者: 皎然 〔唐代〕
至道无机但杳冥,
孤灯寒竹自青荧。
不知何处小乘客,
一夜风来闻诵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至高无上的道理是无形无迹的,但却显得深邃而神秘。寒冷的竹林中,只一盏孤灯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谁知道在何处有个小乘佛教徒呢?夜里,微风吹来,听到他在诵念佛经的声音。
注释:
- 至道:指至高的真理或道理。
- 无机:无形、无迹,形容道理的深奥难解。
- 杳冥:深邃而昏暗,形容难以理解的状态。
- 孤灯:独自的灯,象征着孤独与寂静。
- 寒竹:寒冷的竹子,传达出一种清冷的意境。
- 小乘客:指小乘佛教徒,通常指修行比较简单的佛教徒。
- 闻诵经:听到诵念佛经的声音,表现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唐代诗人,字令璧,号玉山,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佛教题材。其作品常体现出一种禅意,追求心灵的宁静。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夜宿法华寺的一个静谧夜晚,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道理的思考,以及在孤独中感受到的内心宁静。
诗歌鉴赏:
《宿法华寺简灵澈上人》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一个深邃而宁静的佛教意境。诗的开头“至道无机但杳冥”便引入了深奥的哲理,仿佛在表达对宇宙真理的探寻。接下来的“孤灯寒竹自青荧”描绘了寒冷的竹林中,孤灯点点,似乎在暗夜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给人以孤独而又宁静的感受。这种意境与佛教的清净、孤寂的思想相契合。
第三句“不知何处小乘客”,则通过对小乘佛教徒的描写,增添了一种神秘感,似乎在暗示在这片寂静的环境中还有人在修行。最后一句“一夜风来闻诵经”则通过微风的描绘,传递出一种静谧与和谐的氛围,令人心神宁静。这首诗在短短四句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感悟,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宁静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至道无机但杳冥:表达对至高真理的探寻,强调其无形无迹,难以捉摸。
- 孤灯寒竹自青荧:通过孤灯与寒竹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清冷的氛围。
- 不知何处小乘客:引入小乘佛教徒,暗示在孤寂中仍有人在修行。
- 一夜风来闻诵经:微风中传来佛经的诵读声,增添了宁静与和谐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孤灯寒竹”隐喻内心的孤独与清冷。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自然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孤灯、寒竹、微风等意象交织,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宇宙真理的思考与追寻,强调了在孤独与清静中,心灵的宁静与对佛教修行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灯:象征孤独与内心的反思。
- 寒竹:代表清冷的环境,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小乘客:象征修行者,隐喻心灵的追求。
- 诵经:代表信仰与修行的声音,增添了诗的宗教色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至道无机但杳冥”意指什么? A. 形而下的真理
B. 深奥的真理
C. 显而易见的道理
D. 无意义的道理 -
诗中“孤灯寒竹”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A. 热闹的市场
B. 寂静的夜晚
C. 繁华的都市
D. 明亮的白昼 -
“一夜风来闻诵经”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兴奋
B. 宁静
C. 忧伤
D. 恼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皎然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二者都表现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思考,但皎然的作品更倾向于佛教思想的表达,而王维则更多体现了山水的美感与人文情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