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忧国
陆游 〔宋代〕
恩许还山已六年,
誓凭耕稼饯华颠。
养心虽若冰将释,
忧国犹虞火未然。
议论孰能忘忌讳?
人材正要越拘挛。
群公亦采刍荛否?
贞观开元在目前。
白话文翻译:
我已在山中隐居六年,
立誓用耕作来送别繁华。
虽然我的心境如冰般冷静,
但对国家的忧虑却如火般未熄。
谁能在讨论中忘却忌讳?
人才必须要摆脱束缚。
诸公在采纳意见吗?
贞观和开元的盛世就在眼前。
注释:
- 恩许:承诺、应允。
- 耕稼:指耕种和收获,可以理解为从事农业。
- 养心:调养心志,保持内心的平静。
- 忧国:对国家的忧虑、关心。
- 虞火未然:忧虑如火未熄,形容内心的焦虑。
- 禁忌:指在言论上不能触碰的敏感话题。
- 群公:指当权者或士人。
- 刍荛:草和芽,喻指采纳意见。
- 贞观、开元: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代表着国家的繁荣和安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屈辱,因而其诗歌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陆游的诗风朴实而深刻,情感真挚,常常关注国家和民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侵扰,社会动荡不安。陆游在隐居生活中,虽尝试通过耕作来平复心境,内心的忧国情怀始终萦绕不去。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才的渴望。
诗歌鉴赏:
《忧国》是一首充满忧虑与思考的诗,显示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中,诗人以“恩许还山已六年”开篇,表明自己隐居的时间之长,暗示他对世事的无奈与焦虑。在这段时间,尽管他努力以耕作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但“养心虽若冰将释”,内心的平静并不能掩盖对国家的忧虑。
在“忧国犹虞火未然”中,陆游用火象征忧虑,说明他虽然在努力寻求内心的宁静,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始终如火般熊熊燃烧,难以平息。接着,诗人提出“议论孰能忘忌讳”,暗示当时社会对政治问题的敏感,大家都不敢直言,这使得国家的困境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最后两句“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则是对当权者的呼唤,期望他们能够抛开束缚,重现历史上贞观和开元的盛世。这种对历史的追忆与现实的反思,展现了陆游坚定的爱国情怀与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恩许还山已六年:诗人自述隐居山林已经六年,表示他对隐居生活的承诺。
- 誓凭耕稼饯华颠:立誓通过耕作来告别繁华,隐喻对世俗的淡泊。
- 养心虽若冰将释:虽然内心的修养像冰一样冷静,表面上看似平静。
- 忧国犹虞火未然:但对国家的忧虑却如火般未熄,这种情感深切而炽热。
- 议论孰能忘忌讳?:在讨论中,谁能够真正忘记禁忌和忌讳?
- 人材正要越拘挛:人才需要摆脱束缚,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 群公亦采刍荛否?:当权者是否能够采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 贞观开元在目前:历史上贞观和开元的盛世,如今依然可以重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忧虑比作火,形象生动地传达出情感的强烈。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 排比:通过连续的问句,增强了诗的节奏感,突显了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忧国》通过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反思,表达了深切的忧国情怀和对人才的渴望。诗中既有对过去盛世的追忆,也有对现实政治的思考,展现了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隐居,代表个人的理想与追求。
- 冰:象征内心的冷静与理智。
- 火:象征对国家命运的焦虑与忧虑。
- 耕稼:象征朴实的生活和对世俗的超脱。
- 贞观、开元:历史的盛世,象征着希望与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养心虽若冰将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内心冷静
B. 内心焦虑
C. 内心安宁
D. 内心烦躁 -
“贞观开元在目前”中的“贞观、开元”指的是什么? A. 两位诗人
B. 两个历史时期
C. 两个地名
D. 两种生活方式 -
该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个人孤独
B. 对国家的忧虑与希望
C. 对自然的热爱
D. 对爱情的描绘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陆游)
- 《岳阳楼记》(范仲淹)
诗词对比:
- 陆游《忧国》与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忧虑与希望,但陆游更直接地抒发内心的焦虑,而毛泽东则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展现了对国家未来的信心与期待。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