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萧湄从桂林来书夸景,报以短歌》
时间: 2025-01-24 14:53: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萧湄从桂林来书夸景,报以短歌
作者: 龙榆生 〔近代〕
傲兀溯西江。鼎峙朱王。起衰看取阵堂堂。绮语何妨呈壮采,曲换伊凉。梦到水云乡。山影低昂。橹声鸦轧韵笙簧。铿尔风前吾与点,高咏苍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江的壮丽景色。诗人自信地向西江逆流而上,正如那雄伟的朱王山屹立在眼前。尽管景色略显衰败,但依然可以欣赏到它的雄伟气派。即使是华丽的言辞,也不妨展示出壮丽的色彩,曲调虽然轻柔,却能带来清凉的感觉。梦中我来到那水云相依的乡村,山的影子高低起伏,橹声与乌鸦的叫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在奏响悠扬的乐曲。在这铿锵的风声中,我与自然相融,高声吟唱着苍茫的天地。
注释:
- 傲兀:形容高耸而独立的样子。
- 溯:逆流而上。
- 鼎峙:形容高耸如鼎的样子。
- 阵堂堂:形容景象的壮丽。
- 绮语:华丽的言辞。
- 伊凉:指轻柔的曲调。
- 水云乡:指如梦似幻的乡村。
- 橹声鸦轧:指橹声与乌鸦叫声交织的韵律。
- 铿尔:形容声音清脆响亮。
典故解析:
"西江"是中国著名的河流,象征着壮丽的自然景观。朱王山则是桂林的标志性山脉,常被诗人用来象征雄伟和壮丽。诗中提到的“梦到水云乡”也可以联想到古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水云乡给人一种宁静、幽雅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龙榆生(1896-1969),近现代著名诗人,擅长词曲创作。他的作品常常融入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表现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20世纪初,正值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桂林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浪淘沙》是一首表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融合的诗作,诗人在描绘桂林壮丽山水的同时,流露出深厚的情感。诗的开头“傲兀溯西江”,表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的勇气与自信,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接下来的“鼎峙朱王”,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桂林山水的巍峨与壮丽。
诗中多次提到的“梦到水云乡”,引发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反映出诗人内心渴望逃离现实的情感。最后一句“高咏苍茫”则是对自然的赞美,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整首诗用词华丽,意象丰富,通过音韵的层次感,营造出一种悠扬的旋律感,使得诗的情感更加深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傲兀溯西江:表达诗人自信勇敢地向西江逆流而上,展现出一种气魄。
- 鼎峙朱王:描绘朱王山的雄伟,表现大自然的壮丽。
- 起衰看取阵堂堂:尽管景色略显衰败,但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壮丽。
- 绮语何妨呈壮采:即使是华丽的言辞,也可以展示出壮丽的色彩。
- 曲换伊凉:轻柔的曲调带来清凉的感觉。
- 梦到水云乡:梦中来到理想的乡村。
- 山影低昂:山的影子在水面上起伏,形成美丽的画面。
- 橹声鸦轧韵笙簧:橹声与鸟鸣交织成音乐,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铿尔风前吾与点:在清脆的风声中,诗人与自然交融。
- 高咏苍茫:高声吟唱,表达对自然的赞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意象。
- 对仗:如“山影低昂”与“橹声鸦轧”,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拟人:自然声音被赋予乐器的韵律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江:象征着宽广与自在,表现诗人追求自由的心境。
- 朱王山:体现了自然的雄伟与美丽。
- 水云乡:象征着理想与宁静,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橹声:象征着生活的韵律与节奏,增添了诗的动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朱王山”象征什么?
- A. 家乡的美丽
- B. 自然的雄伟
- C. 生活的苦涩
-
“梦到水云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B. 对现实的逃避
- C. 对历史的怀念
-
诗中“傲兀”一词可以理解为?
- A. 自卑
- B. 高耸而独立
- C. 平凡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望岳》 - 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与龙榆生的《浪淘沙》都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但《登高》更多地表现出历史的沧桑感,而《浪淘沙》则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 《望岳》通过对山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伟大理想的追求,与《浪淘沙》的情感基调相似,但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词选》
- 《龙榆生诗文集》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