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次李辰甫所寄三首》

时间: 2025-01-10 22:33:14

近知尽室入烟霞,儿女甘贫惯食鲑。

方外何人差可友,岁阑底处定为家。

江城潮盛漫秋卤,驿道风高卷霁沙。

子拾堕樵归未得,能无借地种桃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酬次李辰甫所寄三首
作者:吴说(宋代)

近知尽室入烟霞,
儿女甘贫惯食鲑。
方外何人差可友,
岁阑底处定为家。
江城潮盛漫秋卤,
驿道风高卷霁沙。
子拾堕樵归未得,
能无借地种桃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最近我才知道,整个家都沉浸在烟霞之中,儿女们甘愿过着贫穷的生活,习惯了吃鲑鱼。世外的朋友可有谁能比得上呢?在年末的时节,这里定是我的家。江城的潮水汹涌,秋天的湿气弥漫,驿道上风高沙卷。我儿子捡柴归来却还未得到,难道不可以借地种下桃花吗?

注释

  • 尽室:整个家、全家。
  • 烟霞:指美丽的自然景色,常用来形容隐逸生活。
  • :指鲑鱼,可能用来象征简单的饮食。
  • 方外:世外、俗世之外。
  • 岁阑:年末、岁末。
  • 江城:指江边的城市,可能指某个特定的地方。
  • 潮盛:潮水汹涌、潮水上涨。
  • :弥漫、充满。
  • 驿道:古代的驿站道路。
  • 堕樵:捡柴,樵指砍柴的人。
  • 借地:向别人借用土地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说,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意的时代,常以田园诗和隐逸诗见长。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个人情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吴说寄居于某地时,反映了他对当时生活状况的感慨与思考,表达了对家庭生活的珍视和对友谊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家庭的热爱。开头两句,通过“烟霞”和“鲑”的对比,传达出一种简朴而宁静的生活氛围,令人感受到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态度。接着,诗人提出“方外何人差可友”,体现出对世外朋友的思考和对真正友谊的渴望,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对友谊的珍重。

诗中“岁阑底处定为家”一句,表达了对归属感的向往,暗示着在外界纷扰中,家庭才是最温暖的港湾。江城的描写,表现出外部环境的不安定,而“驿道风高卷霁沙”则传达出一种动荡与不安的感觉。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最后两句以“子拾堕樵归未得”结束,既表现出生活的不易,也蕴含着一种向自然、向生活的坚韧与希望,暗示着即使面临困难,依然可以在艰苦中寻找到生活的美好与乐趣。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审美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近知尽室入烟霞:最近才知道,整个家都沉浸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中。
  2. 儿女甘贫惯食鲑:儿女们乐于过贫穷的生活,习惯了简单的饮食。
  3. 方外何人差可友:在世外的朋友中,谁能与我相交呢?
  4. 岁阑底处定为家:在年末的时节,这里便是我的家。
  5. 江城潮盛漫秋卤:江城的潮水汹涌,弥漫着秋天的湿气。
  6. 驿道风高卷霁沙:驿道上风高,沙子被卷起,显得动荡不安。
  7. 子拾堕樵归未得:我儿子捡柴归来却还没得到。
  8. 能无借地种桃花:难道不能借用土地种下桃花吗?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烟霞”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
  • 对仗:如“岁阑底处”与“江城潮盛”,展现了工整的结构。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性,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家庭的珍视与热爱,以及在生活困境中寻求希望的渴望。诗人用细腻的语言描绘了简朴生活的美好,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家庭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霞:象征自然的美好与诗意的生活。
  • :代表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
  • 桃花:象征希望与美好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儿女甘贫”指的是: A. 喜欢富裕生活
    B. 甘愿过贫穷生活

  2. “岁阑底处定为家”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家庭的向往
    B. 对外界的厌烦

  3. 诗人提到的“子拾堕樵”是什么意思? A. 儿子捡柴归来
    B. 儿子出门打猎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杂诗》 王维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本诗都表达了对家庭的思念与生活的感悟。李白的诗中通过“床前明月光”引发对故乡的思念,而吴说则通过家庭的温暖与自然的美好表达对生活的理解与珍惜。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吴说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