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与邻曲散福》

时间: 2025-01-10 22:54:34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白话文翻译:

这已经是幸事,悬挂车马以示子孙,
正该祭灶并邀请邻居。
年年岁岁,风俗延续悠久,
宾主欢聚,笑声洋溢一片新气象。
白发苍苍坐在深处,懂得尊敬老人,
用瓦盆盛酒,毫不觉得羞于贫穷。
问你今夜在这茅檐之下,
与原头乐社的神乐相比,如何呢?

注释:

  • 已幸:已经很幸运。
  • 悬车:悬挂车马,古时用于祭祀的象征。
  • 祭灶:指祭祀灶神,传统习俗。
  • 岁时风俗:年年岁岁的习俗。
  • 宾主欢娱:客人和主人一起欢笑快乐。
  • 雪鬓:形容年老,白发如雪。
  • 酌满不羞贫:用瓦盆盛酒,不觉得贫穷羞愧。
  • 茅檐:草屋的屋檐,指简陋的居所。
  • 乐社神:社神是农村祭祀的神灵,乐社指当时的欢庆活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词人,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为主。陆游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擅长诗、文、词等多种文体。

创作背景:

《祭灶与邻曲散福》写于陆游晚年,时值传统的腊月和年末,正是祭灶和迎接新年的时节,诗中表达了对传统习俗的重视,体现了邻里和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和清新的意象,传达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和人情味。诗中通过描绘祭灶的习俗,展现了对祖辈、邻里关系的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开头两句提到“已幸悬车示子孙”,既表现了对家庭传承的珍视,也暗含对后代的期望与祝福。接着,通过“岁时风俗相传久”一句,强调了传统习俗的延续性,表现出一种对文化根基的认同。

在描写邻里关系时,诗人用“宾主欢娱一笑新”描绘出和谐的聚会场景,传达出节日的欢乐与温馨。后两句则通过“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体现了尊老敬老的美德,表现出一种朴素而又真挚的情感。最后,以“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的疑问句结束,既引导读者思考生活的乐趣和内涵,又让人感受到一种乡土气息和生活的真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已幸悬车示子孙:表示家庭的繁荣和对后代的祝福。
  2. 正须祭灶请比邻:强调节日祭祀的重要性,并邀请邻居共享。
  3. 岁时风俗相传久: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
  4. 宾主欢娱一笑新:描绘节日聚会的欢快气氛。
  5. 雪鬓坐深知敬老:强调尊老的美德,体现人情味。
  6. 瓦盆酌满不羞贫:表现出对贫穷的无畏和对生活的自信。
  7. 问君此夕茅檐底:引出对当下生活的思考。
  8. 何似原头乐社神:比较传统与现代生活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雪鬓”比喻老年。
  • 对仗:如“宾主欢娱”与“雪鬓坐深”形成对仗。
  • 设问:引导读者思考生活的乐趣。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传统节日的习俗,表达了对家庭、邻里和传统文化的珍视,倡导尊老爱幼,营造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悬车:象征着家庭的荣耀与传承。
  2. 祭灶:传统习俗,寓意对生活的尊重。
  3. 雪鬓:象征年老,代表对长辈的尊敬。
  4. 瓦盆:体现生活的朴素与真实。
  5. 茅檐:代表乡土气息和简单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悬车”象征着什么?

    • A. 贫穷
    • B. 荣耀与传承
    • C. 旅行
  2. “雪鬓”在诗中指的是?

    • A. 年轻
    • B. 老年
    • C. 美丽
  3. 诗中强调尊重的对象是?

    • A. 朋友
    • B. 老人
    • C. 孩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关注。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饮酒》与陆游的诗歌在对乡村生活的描绘上有相似之处,陶渊明强调自然与隐逸,陆游则着重于邻里和睦与传统文化的延续。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