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立秋后题
作者: 杜甫 〔唐代〕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时间的无情与季节的变迁。日月不停地交替,刚刚过去的夏季与即将到来的秋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黑蝉还在不停地鸣叫,而秋天的燕子已经像客人一样飞来。作者感慨自己一生的孤独愿望,年近半百的惆怅在心头油然而生。即使辞官也是随他人之意,究竟为何要被世俗的事务所束缚?
注释:
- 日月不相饶:日月交替,不会因谁而停留。
- 节序昨夜隔:季节的变化在一夜之间发生。
- 玄蝉:指的是黑色的蝉,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秋燕:指秋天的燕子,形容燕子在秋季的出现。
- 平生独往愿:一生中渴望独自追求的愿望。
- 惆怅年半百:年近五十,心中感到无奈与惆怅。
- 罢官亦由人:辞官是随他人的意志。
- 拘形役:被世俗的事务所束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一生经历了许多战乱和苦难,诗歌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风格朴实深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立秋之后,正值杜甫晚年,他身处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在诗中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杜甫的《立秋后题》透过简单的自然景象表达了深邃的哲理,展现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开篇“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季节的更替,仿佛一夜之间,夏季的繁华已被秋天的肃穆所取代。接下来的“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则通过对蝉与燕的描写,营造出秋天的氛围,暗示着生命的轮回与变化。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一句,透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年近五十的杜甫对人生的反思与追求显得尤为深刻。最后的“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则展现了他对官场的无奈与对自由的向往,质疑世俗的枷锁。
整首诗意蕴丰厚,语言简练,体现了杜甫对人生的深切思考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是其晚年诗歌中重要的作品之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月不相饶: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日月交替不受人的影响。
- 节序昨夜隔:季节的变化在一夜之间显现,突显时间的快速。
- 玄蝉无停号:黑蝉的鸣叫声不断,代表着秋天的来临。
- 秋燕已如客:秋燕像客人一样到来,象征着季节的变迁。
- 平生独往愿:表达了诗人一生追求自由的愿望。
- 惆怅年半百:年过半百,心中感到无奈与惆怅。
- 罢官亦由人:辞官是他人所左右,显示出诗人的无奈。
- 何事拘形役:质疑为何要被世俗事务所束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燕比作客人,增强了诗的形象感。
- 拟人:蝉和燕子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诗句中有明显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世俗束缚的反思,突出人生的无奈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月:象征时间的流逝。
- 玄蝉:象征秋天的到来,暗示生命的轮回。
- 秋燕:象征迁徙与变迁,暗示生命的无常。
- 惆怅:体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的《立秋后题》主要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变化?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中提到的“玄蝉”象征着什么?
- A. 季节的变化
- B. 生命的开始
- C. 自然的和谐
- D. 人生的理想
-
“罢官亦由人”表明了诗人对于官场的看法是什么?
- A. 积极向往
- B. 无奈与被动
- C. 自愿辞去
- D. 忍辱负重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比较杜甫的《立秋后题》和李白的《月下独酌》:
- 主题:杜甫侧重于对人生无奈的思考,而李白则强调个人的独酌与豪情。
- 意象:杜甫使用自然界的变化来反映人生的无常,李白则通过月亮与酒来表现个人情感的抒发。
- 风格:杜甫的诗风沉郁,李白的则更显豪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