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再在西冈兼怀后湖作)》

时间: 2025-02-04 15:35:31

短船谁泊蒹葭渚。

夜深远火明渔浦。

却忆槿花篱。

春声穿竹溪。

云山如昨好。

人自垂垂老。

心事有谁知。

月明霜满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再在西冈兼怀后湖作) 苏庠 〔宋代〕

短船谁泊蒹葭渚。 夜深远火明渔浦。 却忆槿花篱。 春声穿竹溪。 云山如昨好。 人自垂垂老。 心事有谁知。 月明霜满枝。

白话文翻译:

小船停靠在芦苇丛生的岸边,是谁在此驻足? 夜深了,远处渔村的灯火显得格外明亮。 我不禁回忆起那用槿花编织的篱笆, 春天的声音穿过竹林,流入溪流。 云和山依旧那么美丽, 人却不知不觉中慢慢老去。 心中的忧愁和心事,又有谁能理解? 月光下,霜花覆盖了树枝。

注释:

  • 蒹葭渚:指长满芦苇的岸边。
  • 渔浦:渔村,渔民聚集的地方。
  • 槿花篱:用槿花编织的篱笆,常用来形容乡村的简朴生活。
  • 穿竹溪:声音穿过竹林,流入溪流。
  • 垂垂老:逐渐老去。

诗词背景:

苏庠是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这首《菩萨蛮》是在他再次访问西冈并怀念后湖时所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诗中“短船谁泊蒹葭渚”和“夜深远火明渔浦”描绘了宁静的夜晚和远处渔村的灯火,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后两句“云山如昨好。人自垂垂老。”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老去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诗。

诗词解析:

  • 首句“短船谁泊蒹葭渚”:通过“短船”和“蒹葭渚”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小船停靠在芦苇丛生的岸边,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氛围。
  • 次句“夜深远火明渔浦”:通过“夜深”和“远火”的对比,增强了夜晚的宁静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 第三句“却忆槿花篱”: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第四句“春声穿竹溪”:通过“春声”和“穿竹溪”的意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 第五句“云山如昨好”:通过对“云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 第六句“人自垂垂老”: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人生老去的感慨。
  • 第七句“心事有谁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人理解的苦闷。
  • 第八句“月明霜满枝”:通过对“月明”和“霜满枝”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美丽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苦闷。

修辞手法:

  • 对比:如“夜深”与“远火”,“云山如昨好”与“人自垂垂老”,通过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意象:如“蒹葭渚”、“渔浦”、“槿花篱”、“穿竹溪”等,通过具体的意象营造出诗歌的意境。
  • 拟人:如“人自垂垂老”,将人生老去拟人化,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老去的无奈。

意象分析:

  • 蒹葭渚:长满芦苇的岸边,象征着宁静和孤独。
  • 渔浦:渔村,象征着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
  • 槿花篱:用槿花编织的篱笆,象征着简朴的乡村生活和美好的回忆。
  • 穿竹溪:春天的声音穿过竹林,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活力。
  • 云山:美丽的自然景色,象征着永恒和不变。
  • 月明霜满枝:月光下的霜花,象征着凄凉和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短船谁泊蒹葭渚”中的“蒹葭渚”指的是什么? A. 长满芦苇的岸边 B. 渔村 C. 竹林 D. 溪流

  2. 诗中“却忆槿花篱”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B. 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C. 对人生老去的感慨 D. 对无人理解的苦闷

  3. 诗中“云山如昨好”与“人自垂垂老”形成了什么样的对比? A. 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 B. 宁静与喧嚣 C. 美丽与凄凉 D. 孤独与热闹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样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苏庠《菩萨蛮》: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苏轼的诗更加直接和激烈,而苏庠的诗则更加含蓄和深沉。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收录了苏庠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诗歌研究》:对宋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苏庠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