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一夜闻韩玉汝宿城北马铺》

时间: 2025-04-27 21:34:08

暗树秋风摆叶鸣,桃枝竹簟冷逾清。

孤灯淡淡短亭客,半夜萧萧闻雨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暗树秋风摆叶鸣,桃枝竹簟冷逾清。
孤灯淡淡短亭客,半夜萧萧闻雨声。

白话文翻译

在秋风中,树叶轻轻摇曳发出声响,桃树的枝条和竹席更加寒冷。小亭中孤独的灯光微弱,半夜时分,只有雨声在萧萧作响。

注释

字词注释:

  1. 暗树:树木在夜间显得黯淡,暗指环境的幽静。
  2. 秋风:指秋天的风,带来凉意和凋零的意象。
  3. 摆叶鸣:树叶在风中摇动发出的声音,表现出一种寂静的氛围。
  4. 桃枝竹簟:桃树枝条和竹席,象征着清冷和宁静。
  5. 孤灯:孤独的灯光,暗示着夜晚的寂寞。
  6. 萧萧:形容雨声的细微,体现出一种清淡的意境。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通过描绘秋夜的情景,表达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符合古人对秋夜的常见描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公元1002年,去世于1060年。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情感细腻,常常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夜晚,诗人可能是在某个秋夜中独自思考,感受到秋风带来的清冷与孤寂,借此抒发内心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静与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然的敏感。首句“暗树秋风摆叶鸣”,暗示了夜色的幽静与秋风的凉意,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接着“桃枝竹簟冷逾清”,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冷清和微凉,桃枝和竹席的意象,既表现了自然之美,也隐含了诗人心境的清冷。

“孤灯淡淡短亭客”一句中,孤灯和短亭的描写,渗透出一种孤独感,似乎在暗示着旅人的寂寞与思乡之情。最后一句“半夜萧萧闻雨声”,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将雨声与夜晚的寂静结合,赋予了夜晚更多的情感深度,营造出一种恍惚的感受。

整首诗简约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感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暗树秋风摆叶鸣:暗示秋天的夜晚,树木在风中摇曳,发出声响,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2. 桃枝竹簟冷逾清:桃树的枝条和竹席在秋夜中显得更加寒冷,反映出秋天的凋零与孤单。
  3. 孤灯淡淡短亭客:小亭中孤独的灯光,暗示了诗人或亭中客人的孤寂。
  4. 半夜萧萧闻雨声:半夜的细雨声,进一步渲染了夜的寂静和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环境与心境相结合,通过描绘夜色与自然景物,传达内心的孤独。
  • 拟人:暗树、秋风等描写使自然景物具有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桃枝竹簟”,展示了诗人对词语的巧妙运用。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孤独与清冷,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情感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暗树:象征孤独与寂静。
  2. 秋风:象征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流逝。
  3. 桃枝竹簟:代表清冷、宁静的环境与内心的孤寂。
  4. 孤灯:象征孤独的思考与内心的渴望。
  5. 雨声:象征自然的细腻与人内心的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中提到的“孤灯”意指什么?

    • A. 繁华的都市
    • B. 孤独的思考
    • C. 明亮的夜空
    • D. 热闹的聚会
  3. “半夜萧萧闻雨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快乐
    • B. 寂寞
    • C. 兴奋
    • D. 忧伤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2. 杜甫《月夜忆舍弟》
  3.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绘夜晚的孤寂,但更侧重于历史的感怀。
  • 《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梅尧臣的孤独感有相似之处,但情感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尧臣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