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杂兴》

时间: 2025-04-27 23:31:28

残雪初清月正明,茅檐自雨竹窗晴。

肩寒耸耸吟诗骨,肺渴泠泠醉酒羹。

苟有梅方成野趣,不多松亦作江声。

高人合着山岩裹,纵有穷愁彻底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残雪初清月正明,
茅檐自雨竹窗晴。
肩寒耸耸吟诗骨,
肺渴泠泠醉酒羹。
苟有梅方成野趣,
不多松亦作江声。
高人合着山岩裹,
纵有穷愁彻底清。

白话文翻译:

初春的残雪刚刚消融,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大地,茅草屋檐在雨后显得格外晴朗。肩上微寒,我耸动着身子吟唱诗篇,心里渴望着清酒与美味。若是有梅花,那便是田野的趣味,松树虽不多,亦能传来江水的声音。高人们聚集在山岩之中,即使遭遇困苦,也能彻底清醒。

注释:

字词注释:

  • 残雪:春天时尚未融化的雪。
  • 茅檐:用茅草搭建的屋檐。
  • 耸耸:耸动,形容肩膀微微抖动。
  • 吟诗骨:形容人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
  • 肺渴:心中渴望,欲望强烈。
  • 泠泠:清脆的声音,形容酒羹美味。
  • 苟有梅:只要有梅花的存在。
  • 高人:指有品位、有道德的人。

典故解析:

  • 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常用来代表品德高尚之人。
  • 高人合着山岩裹:体现隐士的生活态度,追求自然与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春日杂兴》创作于初春,正值自然复苏、万物生长之际,诗人通过描写春日的景象,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春日杂兴》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色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在春天的独特感受。开头两句通过描写残雪和明月,营造出一种清新明朗的气氛,给人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期待感。接下来的描写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感悟,尤其是“肩寒耸耸吟诗骨,肺渴泠泠醉酒羹”两句,表现了诗人在寒冷中仍然坚持吟诗的执着,以及对美味与酒的渴望,反映出一种矛盾的心境。

后面的几句则向我们展示了诗人与自然的关系,“苟有梅方成野趣”,梅花的存在赋予了田野以生机,而松树虽不多,却也增添了江水的声音,这种朴素的自然之美,正是诗人所向往的。最后两句则突显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即使身处困境,依然能心如明镜,透彻清醒。

整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清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残雪初清月正明:春天的残雪刚刚融化,月光如水,明亮而清晰,表现出春天的气息。
  • 茅檐自雨竹窗晴:雨后的茅草屋檐和竹窗透出晴朗的气息,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 肩寒耸耸吟诗骨:诗人虽然感到寒冷,却也在耸动肩膀吟唱诗歌,体现出对诗的热爱。
  • 肺渴泠泠醉酒羹:心中渴望,想要品尝美酒与美味的羹,表现出对生活享受的追求。
  • 苟有梅方成野趣:只要有梅花的存在,便能增添田野的趣味,表达出对自然美的向往。
  • 不多松亦作江声:即使松树不多,也能传来江水的声音,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 高人合着山岩裹:高尚的人聚集在山岩之间,体现出隐士的生活。
  • 纵有穷愁彻底清:即使遭遇困苦,也能心灵清澈,体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肺渴泠泠”,通过声音形象化内心的渴望。
  • 对仗:如“肩寒耸耸吟诗骨”,形式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如“月正明”,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困境中保持清醒的态度,展现了一种追求高洁与内心宁静的生活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残雪:象征冬去春来,代表希望。
  • 明月:象征明亮、清晰的心境。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
  • 江声:象征自然的声音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残雪”指的是什么季节的特征?

    • A. 冬季
    • B. 春季
    • C. 秋季
    • D. 夏季
  2. “肩寒耸耸吟诗骨”中的“耸耸”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高兴
    • B. 悲伤
    • C. 寒冷
    • D. 忧愁
  3. 诗中提到的“高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 A. 有权势的人
    • B. 有品德的人
    • C. 有钱的人
    • D. 有名气的人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鸟鸣涧》相比,方岳的《春日杂兴》更注重对春天的细腻感受,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和谐。两者都有对自然的热爱,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