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韵耿时举寄示往岁梅雪》
时间: 2025-04-27 18:31: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旧诗新读更精神,雪裹招回未到春。
俗眼骤惊银可粉,天心忍用玉如尘。
漫空柳絮千家到,转眼梅花一夜新。
物象区区劳比拟,申严诗令负前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在阅读旧诗时感到焕然一新,尽管雪还在覆盖大地,春天却尚未到来。人们用世俗的眼光惊叹于银色的雪,但天道却不愿意将这雪花视为尘土。漫天的柳絮在千家万户中飘散,而梅花却在一夜之间盛开。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过于细致,反而让诗歌失去了对前人诗意的尊重。
注释
- 旧诗:指古代的诗歌作品。
- 更精神:重新阅读旧诗,感到精神焕发。
- 雪裹:被雪覆盖。
- 俗眼:世俗的眼光,指常人对事物的看法。
- 银可粉:形容雪的洁白如银粉。
- 天心:指自然或天意。
- 玉如尘:比喻雪的细腻。
- 漫空柳絮:形容柳絮在空中飘散的场景。
- 转眼梅花:瞬间梅花盛开的意象。
- 物象区区:对自然事物的细致描摹。
- 申严诗令:强调诗歌的规范和严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仲并,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反映出当时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旧诗的推崇。仲并的作品常以清新自然、意象丰富著称。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春季,诗人通过雪与梅花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欣赏,同时也对旧诗进行反思,展现出一种对传统与创新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雪和梅花作为主要意象,展现了春天来临前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旧诗新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古典诗歌的新理解与重新感悟。雪的描写极为细腻,既有“银可粉”的视觉感受,又有“玉如尘”的细腻质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观察。同时,诗人也在反思,认为对自然物象的过于细致描绘,反而可能让诗歌失去对前人作品的敬意,这是对文学创作的一种深刻反思。
诗的最后两句,强调了自然景象的瞬息万变,柳絮飘飞,梅花骤放,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人在这里不仅表现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也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思考,提醒读者在面对自然时,既要细致观察,也要尊重前人的智慧与经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旧诗新读更精神:重新阅读旧诗,感到更加振奋。
- 雪裹招回未到春:雪仍然覆盖大地,还未迎来春天。
- 俗眼骤惊银可粉:人们常常被雪的美丽所震撼。
- 天心忍用玉如尘:自然的心意不愿意把雪花看作尘埃。
- 漫空柳絮千家到:柳絮在空中飘散,覆盖千家万户。
- 转眼梅花一夜新:梅花在一夜之间盛开,令人惊喜。
- 物象区区劳比拟:细致描绘自然景物的劳动。
- 申严诗令负前人:过于强调形式,可能背离了前人的意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比作“玉如尘”,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保持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如“转眼梅花一夜新”,强调自然变化的迅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雪与梅花的描写,表现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反映出对传统诗歌的尊重与创新的思考,强调了自然的瞬息万变和诗歌创作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与宁静。
- 梅花:象征坚韧与希望。
- 柳絮:象征春天的来临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雪”用什么形容词来描述?
- A. 纯洁
- B. 银可粉
- C. 玉如尘
答案:B
-
诗人对于自然景象的描写有什么看法?
- A. 过于细致
- B. 完全赞同
- C. 不感兴趣
答案:A
-
“转眼梅花一夜新”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自然的变化迅速
- B. 梅花的美丽
- C. 对旧诗的怀念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对比仲并的作品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春天的期待与自然变化的敏感,但杜甫更着重于国事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而仲并则将重点放在自然美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上。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