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中作》
时间: 2025-01-10 23:07: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苍莽寒空远色愁,
呜呜戍角上高楼。
吴姬怨思吹双管,
燕客悲歌别五侯。
千里关山边草暮,
一星烽火朔云秋。
夜来霜重西风起,
陇水无声冻不流。
白话文翻译:
在苍茫的寒空中,远远的色彩让人愁绪满怀,
哀伤的角声在高楼上回荡。
吴地的女子因思念而吹奏双管乐器,
燕国的客人因离别而悲歌。
千里之外的关山边,草木在黄昏中显得无比凄凉,
一颗星星在烽火中闪烁,映照着北风中的秋天。
夜里霜重,西风劲吹,
陇水悄然无声,冰封不流。
注释:
- 苍莽:形容广阔而遥远的样子。
- 高楼:指戍楼,古时边防哨所。
- 吴姬:指吴地的女子,通常与思念有关。
- 双管:一种乐器,形似笛子,通常由两根管子组成。
- 燕客:指燕国的客人,寓意离别的惆怅。
- 千里关山:形容远方的山河,表达对遥远家乡的思念。
- 烽火:古代用于传递消息的火信号。
- 霜重:指天气寒冷,霜降很重。
- 陇水:指陇山的水,象征宁静和寒冷。
典故解析:
- 吴姬:吴地在古代以美丽的女子著称,常被用来代表思念与离愁。
- 五侯:历史上指的是五位封侯的王子,体现了离别的悲伤与历史的沉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温庭筠(812年-870年),字廷筠,号小山,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于词,尤其以“花间词”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融情于景,情感细腻,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与人心惶惶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边关的凄凉景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忧虑。
诗歌鉴赏:
《回中作》是一首深具情感的边塞诗,诗中通过苍莽的寒空、哀伤的戍角声以及吴姬的怨思,勾勒出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画面。诗人以高楼、烽火、霜重等意象,展现了边关的孤寂与愁苦,同时也暗含了对家国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茫然。在这幅画面中,吴姬的怨思和燕客的悲歌,交织成一曲哀婉的离歌,令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中的意象如“千里关山”、“一星烽火”不仅描绘了广阔的自然景观,更加深了离愁的主题。尤其是最后两句,夜来霜重与陇水无声,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悲凉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孤独。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使人能够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忧伤与对故乡的眷恋,体现了古代诗人在动荡时代对人世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苍莽寒空远色愁:开篇写苍茫的空中,远方的景色让人心生愁绪。
- 呜呜戍角上高楼:戍楼上发出哀伤的角声,营造出一种孤独感。
- 吴姬怨思吹双管:吴地的女子因思念而奏乐,表达了对故人的深切怀念。
- 燕客悲歌别五侯:燕国的客人在离别时唱悲歌,表现了离愁别绪。
- 千里关山边草暮:描述远方的关山草木在黄昏中显得更加凄凉。
- 一星烽火朔云秋:夜空中一颗星星与烽火相映,暗示着战乱与秋天的萧瑟。
- 夜来霜重西风起:夜晚寒霜降重,西风呼啸,增添了诗的寒意。
- 陇水无声冻不流:陇水因寒冷而冰封,象征着一种静谧的绝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苍莽寒空”比喻广阔而冷清的环境。
- 拟人:如“无声冻不流”,赋予水以人性。
- 对仗:如“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上下句结构对仗工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战争的忧虑,体现了人心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传达出一份深沉的离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空:象征孤寂与愁苦。
- 戍角:代表边防的警觉与忧虑。
- 吴姬:象征思念与柔情。
- 烽火:代表战乱与动荡。
- 霜重:象征寒冷与凄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吴姬”指的是哪个地方的女子?
- A. 燕地
- B. 吴地
- C. 齐地
-
诗中提到的“戍角”是指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边防的哨所
- C. 诗人的家乡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离愁
- C. 愤怒
答案:
- B. 吴地
- B. 边防的哨所
- B. 离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崔颢《黄鹤楼》
诗词对比:
温庭筠与王之涣的诗都有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但温庭筠更注重情感的抒发,王之涣则更侧重于壮阔的景象与豪情。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温庭筠诗词研究》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