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宝林寺可赋轩》

时间: 2025-01-11 13:01:58

十里山行杂市声,道傍无处濯尘缨。

宝林寺里逢修竹,方有诗情约略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里山行杂市声,道傍无处濯尘缨。宝林寺里逢修竹,方有诗情约略生。

白话文翻译:

在十里山路上,听到市集的喧闹声,路边没有地方可以洗净身上的尘埃。在宝林寺里遇见了修竹,才稍微感受到诗的情趣。

注释:

  • 十里山行:指沿着山路走了十里。
  • 杂市声:市集的嘈杂声,表示热闹的场景。
  • 濯尘缨:洗涤尘埃的饰带,暗指心灵的洁净。
  • 宝林寺:寺庙的名称,代表一种清幽的环境。
  • 修竹:修长的竹子,象征清雅和诗意。
  • 诗情:指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提及的“宝林寺”在中国文化中常与清静、修身养性联系在一起。修竹则常常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和风雅的情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景仁,号“石湖居士”,南宋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感悟,语言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南宋时期,时代背景是社会动荡,文人多寻求山水之乐,借以陶冶情操。范成大在游历中感受到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清静生活的追求,因此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短的四句,描绘了作者在十里山路上的心境与体验。开头两句描绘了杂市的喧闹和尘世的纷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喧嚣与烦躁。接着转到宝林寺,遇见修竹,使得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安慰。诗中“宝林寺”作为一个静谧的场所,象征着远离尘世的宁静,提供了一个让人反思和感悟的空间。整体而言,诗歌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世俗与自然的冲突,表达了作者渴望诗意生活的心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里山行杂市声:行走在山路上,听到远处市集的喧闹声,暗示了作者对繁华生活的感受。
  2. 道傍无处濯尘缨:在路边没有地方可以洗去身上的尘埃,表达了对尘世烦扰的无奈。
  3. 宝林寺里逢修竹:在宝林寺中遇见了竹子,象征着修身养性和对自然的亲近。
  4. 方有诗情约略生:在这种环境中,心中才稍微生出一点诗意,体现了自然对心灵的滋养。

修辞手法:

  • 对比:诗歌通过市集的喧闹与宝林寺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环境对心境的影响。
  • 意象:修竹和宝林寺构成了清雅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高洁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喧闹市集的厌倦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以及对美好自然的追求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行:象征旅途中的孤独与思考。
  • 杂市声:代表尘世的繁华与喧嚣。
  • 修竹:象征清高、宁静与诗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宝林寺”象征什么? A. 喧闹的市集
    B. 宁静的修身养性之地
    C. 旅游景点

  2. “十里山行杂市声”中“杂市声”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的声音
    B. 市集的喧闹声
    C. 竹林的风声

  3. 诗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繁华生活的热爱
    B.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C. 对社会的批判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与宁静,表现了诗人与山水的深厚情感。
  • 李白《庐山谣》:通过壮丽的山水景象,展现了诗人的豪情与壮志。
    对比这两首诗,范成大的诗在清幽与内心静谧的角度上更为突出。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范成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