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回途中二绝》

时间: 2025-01-11 01:57:13

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

他日玉关归去路,将何攀折赠行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他日玉关归去路,将何攀折赠行人。

白话文翻译:

在灵州城下,有成千上万的柳树,都被官军砍伐作为柴火。将来有一天,当我从玉门关归来时,我将用什么来攀折赠送给过往的行人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灵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一带。
  • 斫:砍伐。
  • 玉关:即玉门关,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但诗中提到的“玉关”让人联想到古代边塞诗中常见的边关意象,象征着边疆和归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舜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显示出一定的文学才华。这首诗可能是在他西征归来途中所作,表达了对战争破坏自然环境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归途的思索。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张舜民西征归来途中,目睹了灵州城下柳树被官军砍伐的景象,感慨之余,思考未来归途时的心情和打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灵州城下柳树被官军砍伐的场景,反映了战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诗中的“千株柳”象征着生机与美好,而“总被官军斫作薪”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后两句“他日玉关归去路,将何攀折赠行人”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归途的思索,以及对过往行人的关怀。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灵州城下千株柳”:描绘了灵州城下成千上万的柳树,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
  2. “总被官军斫作薪”:转折,揭示了这些柳树被官军砍伐作为柴火的残酷现实。
  3. “他日玉关归去路”:设想未来从玉门关归来的情景,表达了对归途的期待。
  4. “将何攀折赠行人”:思考在归途中,将用什么来攀折赠送给过往的行人,体现了对行人的关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千株柳”与“总被官军斫作薪”的对比,突出了战争的破坏性。
  • 设问:“将何攀折赠行人”是一种设问,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战争破坏自然环境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归途的思索和对过往行人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株柳:象征生机与美好。
  • 官军斫作薪:象征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 玉关归去路:象征归途和和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灵州”位于今天的哪个自治区? A. 宁夏回族自治区 B.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 内蒙古自治区 D. 西藏自治区

  2. 诗中的“玉关”指的是哪个古代关隘? A. 嘉峪关 B. 山海关 C. 玉门关 D. 雁门关

  3. 诗中“千株柳”被砍伐的原因是什么? A. 自然灾害 B. 官军斫作薪 C. 城市建设 D. 民间需求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涉及边塞和归途的主题。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表达了对边疆的关切。

诗词对比:

  • 张舜民的这首诗与王昌龄的《出塞》都涉及边塞和归途的主题,但张舜民的诗更侧重于对战争破坏自然环境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舜民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边塞诗研究》:探讨了边塞诗的主题和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这类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