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晴云当午争挥扇,
晓雾生寒又着绵。
此是岭南春气候,
日中长有四时天。
白话文翻译:
在阳光明媚的午后,白云像是在争着摇动扇子;清晨的雾气带来了寒意,又需要穿上绵衣。这就是岭南地区的春天气候,正午时分却感受到四季的变化。
注释:
- 晴云:阳光明媚的白云。
- 当午:正午时分。
- 争挥扇:形容白云轻盈,似在摇动扇子,生动形象。
- 晓雾:清晨的雾气。
- 着绵:穿上绵衣,表示天气寒冷。
- 岭南:指中国南方的岭南地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 四时天:指四季的天气变化,日中时却有春夏秋冬的气候特点。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龚茂良,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他的诗风清新,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方的惠来驿,反映了岭南地区春天的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观,展示了诗人对故乡自然的热爱与感悟。
诗歌鉴赏:
《题惠来驿》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岭南春天的独特气候和自然美景。首句“晴云当午争挥扇”形象地描绘了正午时分的晴朗天气,白云轻盈如扇,带来一丝清新的气息。接着“晓雾生寒又着绵”,则体现了早晨的寒意,诗人需要穿上绵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寒冷交错的微妙感受。诗的最后两句,简洁而有力,点明了诗的主题,岭南的春天既有阳光明媚,又有时常的寒意,仿佛四季都在此时此刻共存,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与变化。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腻感受,体现了他对岭南春天的热爱与赞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晴云当午争挥扇”:描绘晴朗的午后,云彩如同在争相摇动扇子,生动形象。
- “晓雾生寒又着绵”:描写清晨的雾气带来寒意,需要穿上绵衣,体现气候的变化。
- “此是岭南春气候”:点明主题,说明所描绘的景象是在岭南地区的春天。
- “日中长有四时天”:表示在正午时分,岭南的气候却有四季的变化,突出自然的奇妙。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彩比作扇子,形象生动。
- 对仗:如“晴云”和“晓雾”形成对比,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岭南地区春天的温暖与寒意交织的气候特点,以及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情赞美,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晴云:象征阳光、温暖,带来生机。
- 晓雾:象征清晨的宁静与寒意,展现自然的变化。
- 岭南:代表了南方的独特气候,文化和风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晴云当午”描绘了什么样的天气?
- A. 阴雨
- B. 晴朗
- C. 雪天
- D. 风沙
-
“晓雾生寒又着绵”中的“着绵”是什么意思?
- A. 脱掉衣服
- B. 穿上绵衣
- C. 睡觉
- D. 行走
-
诗中提到的“岭南”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北方
- B. 西方
- C. 南方
- D. 东方
答案:
- B. 晴朗
- B. 穿上绵衣
- C. 南方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by 孟浩然
- 《赋得古原草送别》by 白居易
-
诗词对比:
-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龚茂良的诗更侧重于天气与气候变化的描写,而白居易则更关注情感的抒发和自然的细腻变化。两者在风格上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观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曲》文学研究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