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二首》

时间: 2025-01-11 17:04:58

利薄每言随分过,避名不入愚溪路。

春深雨足钓丝长,夜来又宿蓑衣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父二首
作者: 薛师石 〔宋代〕

利薄每言随分过,
避名不入愚溪路。
春深雨足钓丝长,
夜来又宿蓑衣步。

白话文翻译:

每次谈到利益,总是随分而过;
为了避开名利,我不进入愚溪的道路。
春天深了,雨水充足,钓丝变得很长;
昨夜又在蓑衣下宿了一宿。

注释:

  • 利薄: 利益微薄,指渔父对利益的淡薄态度。
  • 愚溪: 意指简单、自然的溪流,象征远离世俗喧嚣。
  • 钓丝: 钓鱼用的线,这里表示钓鱼的情景。
  • 蓑衣: 用于防雨的衣物,渔夫的象征,表示简朴生活。

典故解析:

“愚溪”可以看作是道家文化中追求自然和宁静的象征,反映了渔父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师石,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渔夫、田园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渔父的生活表达了对名利的超然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渔父二首》以渔父的生活为题材,体现了诗人对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态度。诗中渔父以“利薄”作为开篇,表明他对利益的无所谓态度,暗示出一种超然的生活哲学。诗人通过“愚溪”这一意象,描绘出渔父远离世俗纷扰的宁静生活,表现出一种对名利的逃避和对纯真自然的向往。

“春深雨足钓丝长”,描绘出春季的自然景象,充足的雨水滋润了大地,钓丝长而富有生机,反映了渔父在自然中的快乐与满足。最后一句“夜来又宿蓑衣步”则将生活的简朴与自然的亲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对渔夫生活状态的赞美。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中流露出一种恬淡的情感,赞美了渔父那种宁静而满足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名利的淡然。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利薄每言随分过: 渔父对利益的态度是淡薄的,每次提到利益时,都是根据个人的分寸而已。
  2. 避名不入愚溪路: 渔父为了避开名声与利益的纷扰,选择不进入名利场。
  3. 春深雨足钓丝长: 描绘春天的景象,雨水充足,钓鱼的线也因而变得更长,显示出自然的富饶。
  4. 夜来又宿蓑衣步: 渔父在夜晚又在蓑衣下安然入睡,表现出他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句子结构对称,如“利薄”和“避名”,形成鲜明的对比。
  • 意象: 通过自然景象(春天、雨水、钓丝)表现渔父的生活状态,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对名利的淡泊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反映了道家哲学的影响。

意象分析:

  • 渔父: 象征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 愚溪: 象征着简单、自然、远离世俗的生活。
  • 蓑衣: 代表渔夫的朴素生活和对自然的依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愚溪”指的是什么?

    • A. 名利场
    • B. 自然溪流
    • C. 繁华城市
    • 答案: B
  2. 诗人在诗中对利益的态度是:

    • A. 非常重视
    • B. 轻视
    • C. 中立
    • 答案: B
  3. “夜来又宿蓑衣步”中的“蓑衣”象征什么?

    • A. 名声
    • B. 简朴生活
    • C. 繁华生活
    • 答案: B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然,但李白的诗更倾向于豪放,而薛师石则显得更为清静。两者都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但风格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