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来闲吊古,触景觉凄凉。
踏石云侵履,扪萝露湿裳。
森森林木茂,馥馥野花香。
寺近寻僧话,谈禅坐竹床。
白话文翻译:
我来到这里随意缅怀古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感到凄凉。
踏着石头,云雾侵袭我的鞋履,
抚摸着藤萝,衣裳被露水打湿。
茂密的树林中树木繁盛,野花芬芳四溢。
寺庙近在咫尺,找寻僧人交谈,
在竹床上谈论禅理,静坐思考。
注释:
- 闲吊古:无所事事地缅怀古人。
- 触景觉凄凉:看到眼前的景象,心中感到凄凉。
- 踏石云侵履:踏着石头,云雾侵袭到鞋子。
- 扪萝露湿裳:用手触摸藤萝,衣服被露水弄湿。
- 森森林木茂:形容树林茂密。
- 馥馥:形容花香浓郁。
- 寺近寻僧话:寺庙近在眼前,寻找僧人交谈。
- 谈禅坐竹床:在竹床上讨论禅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庚(约960年—1030年),字仲明,号清晏,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常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王可交升仙台四首》是黄庚在游览升仙台时写下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在历史遗迹面前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禅理的思考。时代背景上,宋代正是文化繁荣、诗词兴盛的时期,黄庚的诗作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悠闲的心态描绘了诗人对古代遗迹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开篇的“我来闲吊古”即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怀念,随之而来的“触景觉凄凉”则透出一种淡淡的伤感。诗人在自然中徜徉,感受着云雾和露水的侵袭,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接着,通过“森森林木茂,馥馥野花香”的描写,诗人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气的氛围。
最后,诗人转向寺庙,寻找僧人进行禅理的交流,体现了他对心灵修炼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种从自然到人文的转变,反映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整体上营造出一种恬静、悠远的意境,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来闲吊古:诗人来到古迹,闲适地缅怀过去。
- 触景觉凄凉:看到古迹,感到心中的凄凉。
- 踏石云侵履:脚踏石头,云雾笼罩,感觉到自然的渗透。
- 扪萝露湿裳:抚摸藤萝,衣裳被露水打湿,展示了自然的亲密。
- 森森林木茂:描绘了茂密的森林,生动表现自然的繁盛。
- 馥馥野花香:野花的香气扑鼻而来,增添了自然的美好。
- 寺近寻僧话:靠近寺庙,寻找僧人交谈,体现人文关怀。
- 谈禅坐竹床:在竹床上谈论禅理,表现出内心的宁静和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使用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哲理。
- 拟人:通过“触景觉凄凉”表现出景物对人心的影响。
- 对仗:如“踏石云侵履”和“扪萝露湿裳”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人、自然和心灵修养的思索,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营造出一种清幽、淡雅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古迹:象征历史的沉淀与人类的智慧。
- 云雾:代表着虚幻与不可捉摸的事物。
- 藤萝:象征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脆弱。
- 树林:象征生命的繁茂和自然的和谐。
- 香花:代表美好、芬芳的生活,增添了诗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哪个地方感受到凄凉? A. 森林
B. 寺庙
C. 古迹
D. 河边 -
诗中提到的“踏石云侵履”是指什么? A. 诗人走在石头上,云雾笼罩
B. 诗人坐在石上,云雾围绕
C. 诗人看云雾在石上
D. 诗人和云一起走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历史的怀念
B. 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心灵的追求
C. 对人生的失望
D.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自然之美,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李白的《庐山谣》则通过山水抒发个人情感,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