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中春寒即事
重来春又半,梦寐念归期。
山近衾裯薄,春寒鼓角悲。
晓钟风送远,宿霭日开迟。
客裹真寥落,愁添两鬓丝。
白话文翻译:
春天又过了一半,我在梦中思念归家的日子。
山景近在眼前,但床被却薄得很,春寒让鼓声显得悲凉。
清晨的钟声伴着风送往远方,宿夜的雾霭使阳光显得迟缓。
作为客居他乡的人,心中感到无比凄凉,愁绪让我的两鬓添了白发。
注释:
字词注释:
- 重来:再次来到。
- 梦寐:指在梦中,形容思念非常深切。
- 归期:返回的日期。
- 衾裯:被褥。
- 薄:指被褥很薄,体现寒冷。
- 鼓角:指乐器的声音,常用于形容悲伤的音乐。
- 晓钟:早晨的钟声。
- 宿霭:早晨的雾气。
- 客裹:身为客人,形容身处异乡。
- 寥落:形容孤单凄凉。
- 愁添:愁苦愈加。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反映了宋代文人对春天的感受和对故乡的思念,常见于古诗词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晫,字士明,号少游,南宋诗人,生于宋孝宗时期,是当时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具有较深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春寒时节,诗人身处他乡,思乡之情愈加浓厚。诗中表现了对春天的感受和对家乡的思恋,反映了他在异乡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城中春寒即事》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在春寒料峭的季节里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的感受。春天本应是温暖的季节,但诗人却感受到了一种寒意,这种反常的天气象征着他内心的哀愁与寂寞。诗的开头“重来春又半,梦寐念归期”便传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描绘了他在梦中不断回归的渴望。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山近衾裯薄”描绘出身处异乡的凄凉感,床被的单薄与寒冷的春天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无奈与愁苦。而“春寒鼓角悲”则通过音乐的意象,传达出春寒带来的悲伤情绪。后面的“晓钟风送远,宿霭日开迟”将时间与环境结合,营造出一种迟缓而忧伤的氛围。
最后两句“客裹真寥落,愁添两鬓丝”进一步深化了孤独感,诗人感受到岁月在流逝,愁苦使得他的鬓发逐渐变白,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流逝。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厚的情感,充分展现了诗人对春天与故乡的复杂情感,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来春又半:再次来到春天已经过了一半,暗示时光的流逝。
- 梦寐念归期:在梦中也想着回家的日子,表达思乡之情。
- 山近衾裯薄:身边的山景近在眼前,但被褥却薄,体现出身处异乡的寒冷与孤独。
- 春寒鼓角悲:春天的寒冷使得乐器的声音听起来悲伤,传达出一种愁苦的气氛。
- 晓钟风送远:清晨的钟声伴随着风声,远远传来,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感觉。
- 宿霭日开迟:夜间的雾霭使得阳光的照射变得迟缓,象征着希望的推迟。
- 客裹真寥落:作为外地的客人,感到无比孤单,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情怀。
- 愁添两鬓丝:愁苦令两鬓添白,反映了岁月的无情与对生活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春寒鼓角悲”,将春寒与乐器结合,赋予春寒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有较好的对仗,增强了音乐感与节奏感。
- 意象:如“晓钟”、“宿霭”等意象,形成了丰富的画面感与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流露出孤独、寒冷、愁苦的情感,深刻揭示了诗人在异乡的无奈与对春天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寒: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 山:代表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近在眼前却无法触及。
- 晓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无常。
- 宿霭:暗示着过去的沉重,影响着未来的阳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重来春又半”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思念
C. 忧伤 -
“春寒鼓角悲”中的“鼓角”指的是什么? A. 乐器的声音
B. 春天的寒冷
C. 诗人的心情 -
诗人用“愁添两鬓丝”表达了什么? A. 对青春的怀念
B. 对人生的感慨
C. 对爱情的失落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by 杜甫:同样表现了春天的细腻感受和情感。
- 《月夜忆舍弟》 by 杜甫: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by 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风格更加豪放。
- 《春望》 by 杜甫:反映了战乱中的思乡之情,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城中春寒即事》这首诗的内涵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