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刘生秋夜郊行》
时间: 2025-01-26 05:28: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刘生秋夜郊行
作者:陈著 〔宋代〕
护索郊行秋夜秒,无心万籁自悲鸣。
月林散叶风前下,村舍孤镫夜半明。
暗里家山应在望,醉中砧杵不关情。
归来东榻鸳衾稳,应笑词人怨五更。
白话文翻译:
在秋夜的郊外行走,心中无意,却听到万物的悲鸣。
月光下,树林中的落叶随风飘落,村舍的孤灯在夜半时分闪烁。
暗处的故乡应该在眼前可见,醉酒之中,砧板和杵声与我无关。
归来时,东床上的鸳鸯被稳稳地盖住,应该笑我这个词人,在五更时分发出怨叹。
注释:
字词注释:
- 护索:指护住的索道,寓意在秋夜的郊外行走。
- 万籁:指一切声音,这里指自然的声音。
- 孤镫:独自的灯火,形容夜晚的孤独。
- 砧杵:砧板和杵,表示家中劳作的声音。
- 鸳衾:鸳鸯被,象征夫妻团圆。
典故解析:
- “东榻”指的是床的方位,诗中隐喻着归家的思念和对温暖的渴望。
- “五更”指的是夜晚的时段,古人常以此时分为思念的时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擅长诗词,尤其以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见长。他的诗风清新淡雅,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夜,诗人漫步于郊外,受到自然景色的感触,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归家的渴望。
诗歌鉴赏:
此诗以秋夜为背景,描绘了诗人郊外行走的情景。开篇便以“护索郊行秋夜秒”引入,字句简练,勾勒出秋夜的萧瑟与孤独。随后的“无心万籁自悲鸣”则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以情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伤感。诗中提到的“月林散叶风前下”,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忧伤的氛围。
村舍的“孤镫夜半明”,则进一步强化了孤独感,在寂静的夜晚,透出一丝温暖,似乎在映衬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家的思念。后半部分的“暗里家山应在望”,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虽身处外地,心中却始终挂念着家乡的情景。
最后两句“归来东榻鸳衾稳,应笑词人怨五更”,则是对自己心境的调侃,表达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尽管身处孤独,仍旧能以笑对人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透过自然描写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细腻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护索郊行秋夜秒”:在秋夜郊外行走,心中无意。
- “无心万籁自悲鸣”:心中无意,却听到自然界的悲鸣。
- “月林散叶风前下”:月光照耀下,树叶随风飘落。
- “村舍孤镫夜半明”:村舍的孤灯在夜深时分依然明亮。
- “暗里家山应在望”:暗中能隐约看到故乡的山。
- “醉中砧杵不关情”:醉酒之中,家中劳作的声音与我无关。
- “归来东榻鸳衾稳”:回到家中,床上的鸳鸯被盖得稳稳的。
- “应笑词人怨五更”:应该嘲笑我这个在五更时分发怨的词人。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自然界的万物赋予情感,增强诗歌的情感表达。
- 对仗:如“孤镫夜半明”与“醉中砧杵不关情”,对称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的感慨,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反思和对温暖家庭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夜:象征孤独与思考。
- 月光:象征清冷与照耀,启迪思绪。
- 孤灯:象征温暖与孤独的对照。
- 家山:象征故乡的牵挂与归属感。
- 砧杵:象征家庭的琐碎与温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孤镫”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盏孤独的灯
C. 一种食物 -
诗人用什么手法表达自然的情感? A. 比喻
B. 拟人
C. 对比 -
诗中提到“归来东榻鸳衾稳”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家庭的温暖向往
C. 对人生的怀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白的月夜诗作均涉及思乡和孤独之情,但杜甫更侧重于对家庭的关怀,而李白则体现了对人生的哲思。两者在意象和情感的处理上各有千秋,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