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馀杭十首 其二 潘阆 〔宋代〕
长忆钱塘,临水傍山三百寺,僧房携杖遍曾游。閒话觉忘忧。栴檀楼阁云霞畔,钟梵清宵彻天汉。别来遥礼只焚香,便恐是西方。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回忆起钱塘,那里依山傍水有三百座寺庙,我曾带着手杖游遍了每一间僧房。与僧人闲聊时,感觉忘却了忧愁。在檀香木建造的楼阁旁,云霞缭绕,夜晚的钟声和梵音清澈响彻天际。离别后,我只能遥遥地礼拜并焚香,心想这或许就是西方的极乐世界。
注释
- 长忆钱塘:长时间地回忆起钱塘这个地方。
- 临水傍山三百寺:形容钱塘地区寺庙众多,依山傍水。
- 僧房携杖遍曾游:作者曾带着手杖游历过所有的僧房。
- 閒话觉忘忧:与僧人闲聊时感到忘却了忧愁。
- 栴檀楼阁云霞畔:檀香木建造的楼阁,云霞环绕。
- 钟梵清宵彻天汉:夜晚的钟声和梵音清澈响彻天际。
- 别来遥礼只焚香:离别后,只能遥遥地礼拜并焚香。
- 便恐是西方:心想这或许就是西方的极乐世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潘阆(?—1009),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人,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多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潘阆回忆他在钱塘(今杭州)的游历经历。钱塘在宋代是一个繁华的地方,寺庙众多,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那段时光的怀念和对佛教文化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钱塘地区寺庙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那段游历时光的深切怀念。诗中“临水傍山三百寺”一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钱塘地区寺庙的众多,给人以壮观的视觉印象。“僧房携杖遍曾游”则表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深厚兴趣和亲身经历。后几句通过对檀香木楼阁和夜晚钟声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佛教净土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忆钱塘:开篇即表达了作者对钱塘的深切怀念。
- 临水傍山三百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钱塘地区寺庙的众多。
- 僧房携杖遍曾游:表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深厚兴趣和亲身经历。
- 閒话觉忘忧:通过与僧人闲聊,作者感到忘却了忧愁。
- 栴檀楼阁云霞畔:描绘了檀香木楼阁和云霞环绕的景象。
- 钟梵清宵彻天汉:夜晚的钟声和梵音清澈响彻天际,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 别来遥礼只焚香:离别后,作者只能遥遥地礼拜并焚香。
- 便恐是西方:表达了作者对佛教净土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夸张:“临水傍山三百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寺庙的众多。
- 象征:“栴檀楼阁云霞畔”中的檀香木楼阁象征着佛教的净土。
- 对比:通过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佛教净土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钱塘地区寺庙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以及对佛教净土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钱塘:象征着繁华和美好。
- 三百寺:象征着佛教文化的深厚。
- 僧房:象征着宁静和祥和。
- 栴檀楼阁:象征着佛教的净土。
- 钟梵清宵:象征着宁静和祥和的夜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临水傍山三百寺”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拟人 D. 对仗
-
诗中“栴檀楼阁云霞畔”一句中的“栴檀”指的是什么? A. 檀香木 B. 檀香树 C. 檀香石 D. 檀香花
-
诗中“别来遥礼只焚香”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忧愁 B. 怀念 C. 向往 D. 宁静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样描绘了杭州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了净慈寺的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
诗词对比:
- 潘阆的《忆馀杭十首 其二》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都描绘了杭州的美景,但潘阆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向往,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潘阆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包括潘阆的生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