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时间: 2025-01-11 22:59:28

未觉林阴密,时闻暮角哀。

伤心那敢问春回。

只共桃花商略几时开。

故意难轻诉,多情复自猜。

疏香冉冉袭人怀。

不道屋边犹放一枝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觉林阴密,时闻暮角哀。
伤心那敢问春回,
只共桃花商略几时开。
故意难轻诉,多情复自猜。
疏香冉冉袭人怀,
不道屋边犹放一枝梅。

白话文翻译:

在幽深的林阴中我未曾察觉,偶尔听到傍晚的哀角。
我伤心得不敢问春天是否会回归,
只与桃花商量,还要再过多久才会开放。
故意不轻易诉说心事,多情反而自我猜测。
淡淡的香气慢慢袭来,让我思绪纷飞,
没有想到屋边竟然还开着一枝梅花。

注释:

  • 未觉:没有察觉。
  • 林阴:树林的阴影。
  • 暮角:傍晚时分的角声,通常指的是哀伤的号角声。
  • 春回:春天是否会再来。
  • 桃花:象征春天和美好。
  • 商略:商量,讨论。
  • 故意:有意图地。
  • 多情:情感丰富。
  • 疏香:淡淡的香气。
  • 冉冉:缓缓地。
  • 袭人怀:袭来人的心怀。
  • 犹放:仍然盛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永正,生于当代,是一位关注自然与人生的诗人。他的作品常常带有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南歌子》写于春末夏初之际,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反映了对季节更替的敏感和对生命脆弱的感悟。

诗歌鉴赏:

《南歌子》通过对林阴、暮角、桃花与梅花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富有情感的自然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索。开篇的“未觉林阴密”表达了诗人处于一种恍惚而又深沉的状态,似乎身处于美丽的自然中,却又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接着,诗人通过“时闻暮角哀”的细节,增添了哀伤的氛围,仿佛在提醒他春天的离去与生命的短暂。

“伤心那敢问春回”一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无助,似乎对时间的无情感到恐惧与悲伤。而“只共桃花商略几时开”则是对美好事物期待的无奈,桃花象征着春天的美丽与希望,诗人渴望与之相伴,却又无从得知何时能够再次相见。

最后的几句通过描绘“疏香冉冉袭人怀”和“不道屋边犹放一枝梅”,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幽情,虽然生活中有悲伤与孤独,但依然存在美丽的存在,梅花虽不如桃花那般繁华,却在此时显得格外珍贵,寓意着在困境中依然可以找到生活的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未觉林阴密:诗人未能察觉到树林的浓密,暗示他内心的迷惘。
  2. 时闻暮角哀:偶尔听到傍晚的哀号,增强了孤独感。
  3. 伤心那敢问春回:心中伤痛,不敢询问春天是否会再次到来,反映出对美好时光的惋惜。
  4. 只共桃花商略几时开:与桃花商量何时开放,表达对春天的期待与无奈。
  5. 故意难轻诉:虽然有心诉说,却难以轻易表达,显示出内心的矛盾。
  6. 多情复自猜:情感丰富却又不得不自我猜测,反映出思绪的复杂。
  7. 疏香冉冉袭人怀:淡淡的香气慢慢袭来,唤起了诗人的思绪。
  8. 不道屋边犹放一枝梅:意外发现屋边仍有梅花开放,象征着在困境中仍有希望的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桃花与春天的美好相联系,梅花则象征坚韧与希望。
  • 拟人:将自然元素赋予情感,如“疏香袭人怀”,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诗韵律和谐,表现出诗人高超的修辞技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离去和孤独的心境,探讨了生命的脆弱与美好的短暂,传达出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诗人在孤独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阴:象征隐秘、孤独的环境。
  • 暮角:代表孤寂的时刻与哀伤的情绪。
  • 桃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希望。
  • 梅花:象征坚韧与生命力,尽管处于逆境仍然开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陈永正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未觉林阴密”中的“林阴”指的是什么?

    • A) 太阳
    • B) 树林的阴影
    • C) 河流
    • D) 山峰
  3. 诗中提到的“桃花”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结束
    • B) 春天的美好
    • C) 秋天的凋零
    • D) 冬天的寒冷

答案:

  1. B) 陈永正
  2. B) 树林的阴影
  3. B) 春天的美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by 杜甫
  • 《静夜思》by 李白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南歌子》更强调内心的孤独与情感,而《鹿柴》则更侧重于自然的静谧与和谐。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现代诗词鉴赏》
  • 《诗词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