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仙(袓)》

时间: 2025-02-04 15:31:02

骖鸾侣,娇小怯云期。

柳戏花游能几日,顿抛尘幻学希夷。

清梦到瑶池。

霞袂稳,那顾缕金衣。

自与长生分姓谱,恰逢长老铸丹时。

此意有谁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骖鸾侣,娇小怯云期。
柳戏花游能几日,
顿抛尘幻学希夷。
清梦到瑶池。
霞袂稳,那顾缕金衣。
自与长生分姓谱,
恰逢长老铸丹时。
此意有谁知。

白话文翻译

在骖鸾的伴侣中,我显得娇小而害羞,仿佛在期待着云端的约会。
柳树在风中摇曳,花儿在游玩,能有几日的乐趣呢?
我顿时抛弃了尘世的幻象,求索那渺远的希夷之境。
在清梦中,我来到了瑶池,
霞光飘动,衣袂轻盈,不再顾虑那缕缕金衣。
我与长生的命谱已经分开,
正好碰上长老在铸造丹药的时机。
然而,这样的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呢?

注释

  • 骖鸾:指乘坐凤鸟的车,象征高贵的伴侣。
  • 娇小怯云期:形容自己娇弱而对未来的期望感到害怕。
  • 柳戏花游:形容春天的生机与快乐。
  • 顿抛尘幻:突然抛弃世俗的幻影。
  • 希夷:指追求道教理想中的无为而治的境界。
  • 瑶池: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美好与理想。
  • 霞袂:霞光的衣袂,形容轻盈动人。
  • 分姓谱:指与长生的命运已然不同。
  • 铸丹时:指道士炼丹的时刻,象征追求长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鎡(公元1088-1157),字子韶,号云溪,宋代诗人,擅长词和诗,风格清新脱俗。其作品常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个人情感和道教思想。

创作背景

《梦游仙》创作于宋代,那个时代的文人对道教文化和仙境的向往普遍存在,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渴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梦游仙》是一首富有幻想色彩的诗作,张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他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开篇以“骖鸾侣”引入,设立了一个高贵的意象,暗示了诗人对理想伴侣的渴望。接着,通过“柳戏花游”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快乐,然而随之而来的是“顿抛尘幻”,诗人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世俗的纷扰,追求那遥远的“希夷”境界。

“清梦到瑶池”描绘了诗人心中理想的仙境,瑶池象征着道教文化中的长生不老与超凡脱俗,诗人在梦中得以体验这样的美好,而“霞袂稳,那顾缕金衣”则暗示他对于物质的轻视,愿意追求精神的自由与升华。

最后两句“自与长生分姓谱,恰逢长老铸丹时”让人感受到一种时间的契机,诗人在此时此刻与长生的命运分开,仿佛正是那一刻的机缘,让他体悟到生命的真谛。然而,“此意有谁知”的结尾则透露出一种孤独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无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骖鸾侣:以高贵的伴侣为引子,暗示追求理想。
  2. 娇小怯云期:自我描述,流露出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
  3. 柳戏花游能几日:描绘春日的欢乐,反映生命的短暂。
  4. 顿抛尘幻学希夷:决心放弃世俗,追求理想的境界。
  5. 清梦到瑶池:理想的场景,象征着梦幻与美好。
  6. 霞袂稳,那顾缕金衣:轻盈自在,超越物质。
  7. 自与长生分姓谱:意识到与长生的命运不同。
  8. 恰逢长老铸丹时:恰逢重要时刻,象征机缘。
  9. 此意有谁知:孤独的心声,未被理解的感受。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骖鸾”比喻理想伴侣,象征高贵与美好。
  • 拟人:柳树“戏”与花“游”,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霞袂稳,那顾缕金衣”,增强语句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与超脱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逃避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反映了道教文化中的长生思想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骖鸾:象征高贵与理想的伴侣。
  • 瑶池:理想的仙境,象征美好与永恒。
  • 霞袂:象征轻盈与自由,追求精神的升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骖鸾”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物质财富
    B. 理想伴侣
    C. 世俗烦恼
    D. 自然美景

  2. 诗中的“清梦到瑶池”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现实的满足
    B.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C. 对人际关系的失望
    D. 对金钱的追求

  3. “此意有谁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A. 自豪
    B. 孤独
    C. 快乐
    D.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庐山谣》(李白)

诗词对比

比较张鎡的《梦游仙》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但张鎡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精神的追求,而李白则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与豪迈的情感。两者在意象与情感基调上都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道教文化与诗歌》
  • 《张鎡与他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