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崇宁界》

时间: 2025-01-11 08:09:22

桑间三宿尚回头,何况三年濯锦游。

草草郫筒中酒处,不知身已在彭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入崇宁界
桑间三宿尚回头,
何况三年濯锦游。
草草郫筒中酒处,不知身已在彭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崇宁界的感受。作者回忆起在桑树间住了三天,心中仍然留恋,不禁想起那三年间的游历。如今酒在郫筒中酿成,自己却已身处彭州,感叹时光的流逝与变化。

注释:

  • 崇宁界:崇宁是宋代的一个年号,界指的是边界或地区。
  • 桑间三宿:指在桑树间住了三天,桑树常被用作宁静和乡村生活的象征。
  • 濯锦游:濯锦是指洗涤锦绣,象征着享受与游历。
  • 郫筒:郫是古地名,郫筒是酿酒的地方,指的是酒。
  • 彭州: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成都附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隐,号石湖,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他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擅长诗歌和散文。范成大的诗风清新雅致,热爱自然,常以田园生活为题材。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范成大游历的时期,反映了他对过往游历的怀念与对现实生活的感悟。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中宁静而又略带感伤的情感。

诗歌鉴赏:

《入崇宁界》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诗作。诗人以“桑间三宿”开启,描绘出一种田园生活的悠闲与宁静。桑树不仅是乡村的象征,更是诗人心中温暖与安详的寄托。接着,诗人提到“何况三年濯锦游”,这不仅表现了他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暗示了他对生活的追求与渴望。这里的“濯锦游”不仅指代游历的经历,更暗含着生活的繁华与多彩。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及“草草郫筒中酒处”,这句简洁的描述将生活中的琐碎与轻松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然而,最后的“已在彭州”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失落,时光的流逝让人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变化,令诗句充满了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在意象上巧妙地结合了乡间生活与个人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桑间三宿尚回头:诗人回忆在桑树间住了三天,心中仍然留恋。
  2. 何况三年濯锦游:不仅仅是三天,连同他那三年间的游历也让他心生感慨。
  3. 草草郫筒中酒处:在郫筒中酿酒,暗示生活的简单与快乐。
  4. 不知身已在彭州:不知不觉中,自己已身处彭州,感叹时光流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桑间三宿”和“草草郫筒”,形成和谐的音韵。
  • 比喻:将游历比作“濯锦”,象征生活的多姿多彩。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一种淡雅而深邃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树:象征乡村的宁静与安详。
  • :象征生活的乐趣与闲适。
  • 彭州:代表现实的归属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桑间三宿”指的是他在什么地方住的时间?

    • A. 三天
    • B. 三年
    • C. 三个月
  2. “濯锦游”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游历的经历
    • B. 酿酒的过程
    • C. 田园生活的简单
  3. 最后一句提到的“彭州”代表了什么?

    • A. 乡村生活
    • B. 现实的变化
    • C. 游历的美好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范成大与陆游同为宋代诗人,均描绘田园生活,但范成大的作品更显淡泊,陆游则常表现出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范成大集》
  • 相关的文学评论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