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姑苏旧台在三十里外,今台在胥门上,次潘紫岩韵)》

时间: 2025-02-04 16:14:33

吴宫故墅,是天开图画。

缥缈层云出飞榭。

隐隐楼空翠巘,水绕芜城,平畴迥,点染霜林凋谢。

越来溪上雁,声切阑干,似觅胥门怨吴霸。

属镂沈,香溪断,梦散云空,千年外、等是渔樵间话。

但极目荒台郁苍烟,衰草里、又还夕阳西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宫故墅,是天开图画。缥缈层云出飞榭。隐隐楼空翠巘,水绕芜城,平畴迥,点染霜林凋谢。越来溪上雁,声切阑干,似觅胥门怨吴霸。属镂沈,香溪断,梦散云空,千年外等是渔樵间话。但极目荒台郁苍烟,衰草里又还夕阳西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吴宫的遗址,宛如一幅天成的画卷。轻柔的云层从飞阁上升起,隐约可见高楼和翠绿的山峦,水环绕着芜城,平坦的田野在霜林凋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从溪水上飞来的大雁,声声切切,似乎在寻找胥门,怨恨着吴霸。那精美的雕刻已经模糊,香溪的流水也断了,梦境和云彩散去,千年后只剩下渔夫和樵夫的闲聊。极目望去,荒凉的台地笼罩在浓厚的烟霭中,衰草间夕阳再度西下。

注释:

  • 吴宫:指的是吴国的宫殿遗址。
  • 缥缈:形容云彩轻柔飘渺。
  • 飞榭:高高的楼阁。
  • 隐隐:隐约可见。
  • 芜城:指的是一座废弃的城市。
  • 阑干:栏杆。
  • 胥门:古吴国的一个地名。
  • 吴霸:指的是吴国的统治者。
  • 属镂沈:指雕刻的工艺已经模糊。
  • 香溪:一条美丽的溪流。
  • 渔樵:指渔夫和樵夫,象征平淡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载,字景山,号白云,宋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他的诗风常以清丽脱俗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洞仙歌》创作于黄载身处的苏州一带,表达了他对吴地自然景色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历史的感慨。诗中借助古迹的描写,反映出对时间流逝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洞仙歌》以其优美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吸引着读者。开头便以“吴宫故墅”引入,唤起历史的回忆,展现了吴国的昔日辉煌。诗中采用了多种自然景象,如“缥缈层云”、“隐隐楼空翠巘”,构建出一幅宁静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引入对历史的思考,通过“越来溪上雁”的意象,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惋惜。

诗中最后一段对比了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荒凉,形成强烈的对比。特别是“衰草里又还夕阳西下”一句,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又蕴含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在优美之中又显得深邃,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吴宫故墅,是天开图画:描绘吴国宫殿的遗址,如同天成的美丽画卷。
  2. 缥缈层云出飞榭:层层云雾从高阁升起,营造出一种飘渺的氛围。
  3. 隐隐楼空翠巘:高楼和青翠的山峦隐约可见,表现出一种神秘感。
  4. 水绕芜城,平畴迥,点染霜林凋谢:水环绕着废弃的城市,平坦的田野在霜林的映衬下显得鲜艳。
  5. 越来溪上雁,声切阑干:飞来的大雁在溪水上空鸣叫,声声入耳。
  6. 似觅胥门怨吴霸:大雁似乎在寻找胥门,表达对吴霸的怨恨。
  7. 属镂沈,香溪断:精美的雕刻模糊,香溪的水流已经断绝。
  8. 梦散云空,千年外等是渔樵间话:梦境与云彩消散,千年后只剩下渔夫与樵夫的闲聊。
  9. 但极目荒台郁苍烟,衰草里又还夕阳西下:极目远望,荒凉的台地笼罩在烟雾中,衰草间夕阳再次西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吴宫比作天成画卷,生动形象地表达历史的美。
  • 拟人:雁“似觅”,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使情感更加丰富。
  • 对仗:如“平畴迥,点染霜林凋谢”,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结合自然景象,展现出一种忧伤而又美丽的画面,反映了人与自然、历史的深刻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宫:象征历史的辉煌与衰落。
  • 层云:代表着轻柔与变化的自然。
  • 大雁:象征着思乡与追忆。
  • 夕阳: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吴宫故墅的意象强调了什么? A. 自然的美
    B. 历史的辉煌
    C. 人的孤独
    答案:B

  2. 诗中“越来溪上雁”是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A. 欢快
    B. 惆怅
    C. 无奈
    答案:B

  3.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追忆历史
    C. 描述生活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黄载与李白:都擅长描绘自然,但黄载更注重历史的沉淀,而李白则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黄载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