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中秋对月)》

时间: 2025-04-29 04:32:57

秋阴团扇如人老。

渐近中秋好。

新凉还忆小楼边。

自在一窗明月、傍人眠。

多情谁到星河晓。

只道圆时少。

他年几处与君看。

长是成愁成恨、不成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阴团扇如人老。渐近中秋好。新凉还忆小楼边。自在一窗明月傍人眠。多情谁到星河晓。只道圆时少。他年几处与君看。长是成愁成恨不成欢。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阴影像团扇一样,令人感到人渐渐老去。中秋节将近,天气渐渐凉爽。我还记得小楼旁的过往,明亮的月光洒在窗边,伴我入眠。多情的人,谁能在星河亮起时到来呢?只觉得月圆的时间短暂。未来的某年某地,我们还能一起赏月吗?但愿不再只剩下愁苦与怨恨,而是快乐的欢愉。

注释:

  • 团扇:一种圆形的扇子,常用作装饰或消暑。
  • 渐近:逐渐靠近。
  • 新凉:刚刚变凉的天气。
  • 自在:自得其乐。
  • 傍人眠:在人的身边入睡。
  • 多情:感情丰富,情感深厚。
  • 星河晓:指天上的星星和银河在天亮时的景象。
  • 圆时:指月圆的时刻。
  • 成愁成恨:产生了愁苦和怨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是宋代的一位诗人,擅长抒情诗,尤其在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方面有其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悟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中秋佳节前夕,正值秋季,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对亲友的思念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反映了中秋节团圆的主题。

诗歌鉴赏:

《虞美人(中秋对月)》通过描绘中秋前夕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团圆的渴望。开篇以“秋阴团扇如人老”引入,既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阴沉,也隐喻了岁月的无情,令人不禁感到一丝惆怅。接着,诗人回忆起往昔的美好时光,透过“小楼边”的记忆,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淡淡的忧伤。月光洒在窗边,带给他一丝宁静的安慰,却又因孤独而显得格外凄凉。

后半部分的“多情谁到星河晓”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感,仿佛在诉说着对友人的思念与期待。最后一联“长是成愁成恨不成欢”,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虽然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更多的是对无法再度团圆的无奈与失落。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秋天的凉意,也有月光的温柔,深刻地反映出中秋节的情感主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阴团扇如人老:秋天的阴影像团扇,反映出人逐渐老去的无奈。
  2. 渐近中秋好:中秋节将至,天气转凉,暗示着节日的来临。
  3. 新凉还忆小楼边:新凉的空气中,忆起小楼旁的往事,抒发思念。
  4. 自在一窗明月傍人眠:月光透过窗户,带来一丝安静与宁静。
  5. 多情谁到星河晓:谁能在星河亮起时与我共赏呢?
  6. 只道圆时少:只觉得月圆的时光总是短暂。
  7. 他年几处与君看:希望未来还能与友人共赏月。
  8. 长是成愁成恨不成欢:然而,更多的是愁苦与怨恨,而非欢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天的阴影比作团扇,生动形象。
  • 拟人:赋予月光以情感,表现对月的依恋。
  • 对仗:如“成愁成恨不成欢”,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团圆的渴望,反映出人对孤独与思念的深刻感受,充满了对美好回忆的追忆与对未来团圆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阴: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人老去。
  • 团扇:暗示着生活的平淡与岁月的无情。
  • 月亮:象征着团圆与思念。
  • 星河:代表着遥远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团扇”象征什么? a) 单纯的扇子
    b) 时光的流逝
    c) 自由自在

  2.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对战争的思考
    b) 对团圆的渴望与思念
    c) 对自然的描绘

  3. 诗中表现的情感主要是: a) 快乐与幸福
    b) 失落与孤独
    c) 愤怒与激动

答案:

  1. b) 时光的流逝
  2. b) 对团圆的渴望与思念
  3. b) 失落与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刘辰翁与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表现了中秋的主题,但刘辰翁侧重于个人的情感抒发,而苏轼则更注重对月的壮丽描绘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唐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