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时间: 2025-01-27 04:11: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
作者: 白朴 〔元代〕
三峰足云气,万壑散秋声。
茅君曾此成道,山兴地俱灵。
遥望苍松紫桧,疑是烟幢雾盖,
冉冉下青冥。
鸾鹤故山梦,香火几时情。
洞天开,丹灶冷,有遗经。
华阳自古招隐,飞炼得长生。
惭愧山中宰相,便许纶巾鹤氅,
相对听吹笙。
何处沧浪水,吾亦濯尘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高山峻岭中的感受。山峰高耸,云雾缭绕,秋日的气息在山谷间飘荡。茅君(指茅山的道士)曾在这里修道,山水间的灵气充盈。远望苍翠的松树和紫色的桧树,仿佛是被烟雾遮掩的神秘景象,缓缓流向遥远的青天。想起昔日的梦境,心中涌起对香火的思念。洞天早已开启,丹灶却冷清,留下几本古老的经典。华阳自古以来就招揽隐士,飞升炼丹追求长生。感到自己在山中如同宰相般的惭愧,便愿意穿上纶巾与鹤氅,与那山中之人一起聆听笙声。那沧浪水的地方,我也想去洗去尘世的烦恼。
注释:
- 茅君: 指道教传说中的茅山道士。
- 丹灶: 指炼丹的灶台,象征修道成仙的地方。
- 华阳: 指华山,古代隐士多在此地修道。
- 纶巾鹤氅: 形容道士的服饰,代表道教的隐士生活。
- 沧浪水: 传说中的神水,洗去尘世烦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朴(1226-1305)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和诗人,生于南宋末年,经历了元朝的建立。他的作品多反映道教思想,兼具深刻的哲理与优美的意境。
创作背景: 诗作产生于白朴对山水的深切体验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元朝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诗人渴望逃离尘世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是一首充满道教哲理的诗。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不仅是外在的自然美,更是内心追求的象征。三峰、万壑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神秘,这种景象引发了诗人对修道成仙生活的向往。茅君的提及,则是对道教文化的深刻体现,显示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在诗中,诗人通过遥望苍松紫桧的意象,传达了对隐士生活的憧憬。烟雾缭绕的景象,仿佛是对世俗尘嚣的遮挡,象征着修道者心灵的宁静。鸾鹤故山梦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梦想,虽然现实生活中有诸多羁绊,但心中依然向往那份纯净与永恒。
最后,诗人强调了道教的思想,即在洞天开、丹灶冷的境地中,虽然修行的环境冷清,但古老经典的存在依然让人感到温暖。惭愧之情则反映出诗人对自我修行的自省与追求,表达了道士的渴望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峰足云气: 描绘高山的壮丽,云雾缭绕。
- 万壑散秋声: 传达秋季的寂静与深远,山谷间回响着自然的声音。
- 茅君曾此成道: 提到历史上的隐士,强调修道的传统。
- 山兴地俱灵: 认为山水具有灵气,暗示自然与人心的共鸣。
- 遥望苍松紫桧: 远眺苍翠的松树和紫色的桧树,象征高洁的品格。
- 疑是烟幢雾盖: 诗人对自然的迷离与神秘感的感慨。
- 冉冉下青冥: 描述一种缓慢而悠远的意境,表达心灵的升华。
- 鸾鹤故山梦: 表达对过往梦境的追忆,渴望与自然和谐共生。
- 香火几时情: 反映了对宗教与精神追求的思考。
- 洞天开,丹灶冷: 透出一种孤独与清寂,修道的环境并不温暖。
- 有遗经: 留下经典文献,象征文化的传承与智慧的积累。
- 华阳自古招隐: 强调华阳山自古以来就是隐士的栖息地。
- 飞炼得长生: 表达对长生的追求,渴望超脱世俗。
- 惭愧山中宰相: 反映出修道者内心的自省与对世俗的反思。
- 便许纶巾鹤氅: 希望与隐士共度时光,追求道教的清高。
- 相对听吹笙: 表达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享受宁静的乐音。
- 何处沧浪水: 追问心灵的归宿,渴望洗去凡尘。
修辞手法:
- 比喻: “疑是烟幢雾盖”,将自然景象与梦境相联系。
- 拟人: “山兴地俱灵”,赋予山水以灵性。
- 对仗: “惭愧山中宰相,便许纶巾鹤氅”,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道教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峰: 象征高尚与追求。
- 秋声: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
- 苍松紫桧: 象征坚韧与高洁。
- 鸾鹤: 代表超脱与神秘。
- 丹灶: 象征修道与追求长生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朴的《水调歌头》主要描写了什么? A. 社会生活
B. 自然景色与隐士生活
C. 战争与英雄 -
诗中提到的“茅君”指的是: A. 一位皇帝
B. 道教的隐士
C. 一位诗人 -
“惭愧山中宰相”中的“宰相”指的是什么? A. 官职
B. 隐士的自我反思
C. 诗人的朋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 比较白朴与王维的作品,二者都描写山水,但王维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白朴则倾向于对道教思想的表达与隐士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