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的的帆向浦》

时间: 2025-01-11 17:08:49

向浦参差去,随波远近还。

初移芳草里,正在夕阳间。

隐映回孤驿,微明出乱山。

向空看不尽,归思满江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得的的帆向浦
司空曙 〔唐代〕

向浦参差去,随波远近还。
初移芳草里,正在夕阳间。
隐映回孤驿,微明出乱山。
向空看不尽,归思满江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帆船在水面上缓缓驶向岸边,船的行迹随着波浪的起伏而变化。船刚刚经过芳草丛生的地方,此时正值夕阳西下,景色迷人。远处隐约可见孤零零的驿站,微弱的光线透出在纷乱的山影中。放眼望去,江面上景色无穷无尽,心中的思乡之情充满了整个江关。

注释:

  • 向浦:指船驶向岸边的地方。
  • 参差:形容不整齐、不一致的样子。
  • 芳草里:芳香的草丛中。
  • 夕阳间:夕阳照射的时刻。
  • 隐映:隐约出现,映照出。
  • 孤驿:指偏僻的驿站。
  • 微明:微弱的光亮。
  • 乱山:形容山势起伏不平。
  • 向空:朝着空中看去。
  • 归思:思乡之情。
  • 江关:江边的关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曙,唐代诗人,字子长,号静斋,生于今陕西省,后人称其为“山水诗人”,以其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著称。他的诗作多反映田园风光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而含蓄。

创作背景:

《赋得的的帆向浦》创作于唐代盛世,诗人游历江南水乡,目睹水面帆船与夕阳的景象,触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正是对那种美丽景色与思乡情感的结合,表现了自然之美与人内心情感的共鸣。

诗歌鉴赏:

《赋得的的帆向浦》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动人画面。诗的开篇通过“向浦参差去,随波远近还”描绘了帆船在水面上随波逐流的情景,仿佛可以听到水声轻轻拍打船舷的声音。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船经过的芳草,夕阳映照之下,草地显得格外美丽。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美丽的外在形象,而且隐含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诗中“隐映回孤驿,微明出乱山”一句,表现出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与孤独感。驿站的隐约出现在乱山之中,似乎象征着诗人心中那种对故乡的依恋与思索。最后一句“向空看不尽,归思满江关”,则将诗人的思乡情感推向高潮。江水浩瀚无边,思乡之情同样无尽,情感的深度与自然景色的广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在景与情的交融中,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在旅途中的孤独感,情感真挚而细腻,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向浦参差去:帆船朝着岸边不规则地行驶,暗示着航行中的不确定性。
  2. 随波远近还:船只随着波浪的起伏,距离岸边时远时近,表现出船行的随意和自由。
  3. 初移芳草里:刚刚驶入芳草丛生的地方,营造出一种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4. 正在夕阳间:夕阳的光辉洒在草地上,增添了诗句的温暖和恬静。
  5. 隐映回孤驿:远处隐约可见的驿站,表现出孤寂与遥远的意象。
  6. 微明出乱山:微弱的光线透出在起伏的山影中,增添了神秘感。
  7. 向空看不尽:仰望天空,眼前的景色似乎无穷无尽,寓意着心中思绪的绵延。
  8. 归思满江关:归乡的思念充满了整个江边,情感浓烈而深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水与诗人的思乡情感相联系,赋予水面更深的情感内涵。
  • 对仗:如“向浦参差去,随波远近还”,整齐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夕阳”、“芳草”、“孤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的自然意象不仅是外在景物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故乡深厚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帆船:象征自由与漂泊,也暗示诗人的旅行状态。
  • 夕阳:代表了温暖、宁静,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感悟。
  • 芳草:象征生机与希望,映射出自然的美好。
  • 孤驿:代表着孤独与思念,暗示着与故乡的距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向浦参差去”意指什么? A. 船只快驶向岸边
    B. 船只不规则地向岸边行驶
    C. 船只停在岸边

  2. 诗中提到的“孤驿”象征什么? A. 朋友的陪伴
    B. 诗人的孤独与思乡
    C. 旅途的顺利

  3. 诗中“归思满江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赋得的的帆向浦》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与思乡情感的结合。而《登鹳雀楼》则强调壮丽的山河与诗人的豪情壮志,两者在主题和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解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