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庙》

时间: 2025-01-11 14:22:25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嘘青壁 一作:生虚壁)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生虚壁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白话文翻译:

禹庙位于空旷的山中,秋风中夕阳斜挂。
荒凉的庭院中垂挂着桔子和柚子,古老的房屋上绘制着龙和蛇的图案。
云雾缭绕着青色的壁面,江水的声音流淌在洁白的沙滩上。
早就知道生虚壁乘坐了四年,疏通了三巴的水道。

注释:

  • 禹庙:专为大禹所建的庙宇,象征治水有功。
  • 空山:指偏僻且宁静的山林。
  • :指夕阳西下,光线倾斜。
  • 荒庭:荒废的庭院,表现出冷清的景象。
  • 桔柚:柑橘类水果,象征丰收与富饶。
  • 画龙蛇:古屋墙上绘制的图案,代表着文化和历史。
  • 云气:指云雾缭绕的状态。
  • 生虚壁:可能指一种特定的壁面,生动而虚幻的感觉。
  • 三巴:指巴蜀地区,古代的地名,代表交通要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少陵,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著称,风格多变,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禹庙》创作于杜甫晚年,反映了他对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怀念与敬仰,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与思考。杜甫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战乱,深感国家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因此诗中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禹庙》通过描绘禹庙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对现实的感慨。开篇“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勾勒出一个静谧而又略显萧瑟的场景,传达了时光流逝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紧接着的“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与历史的厚重,桔柚的丰盈与古屋的文化积淀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繁华已逝。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则把景象推向动态,云气和江水的描写让整个画面更具生机,同时也引发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最后两句“生虚壁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对治水文化的传承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敬。整体而言,诗中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对历史的追忆,情感深沉,意境悠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禹庙空山里:在偏僻的山中,有一座禹庙,表现出其孤独与冷清。
  2. 秋风落日斜:描绘出秋天的氛围,夕阳的倾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3. 荒庭垂桔柚:荒废的庭院中挂满了柑橘,展现出一片丰盈却又冷清的景象。
  4. 古屋画龙蛇:古老的房屋上绘有龙蛇,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积淀。
  5. 云气嘘青壁:云雾缭绕,青色的墙面显得更加神秘。
  6. 江声走白沙:江水流淌在洁白的沙滩上,声音清晰可闻,增添了自然的气息。
  7. 生虚壁早知乘四载:生虚壁的存在已久,暗示着历史的长河。
  8. 疏凿控三巴:提及治水的文化,表达对大禹治水功绩的敬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气”和“江声”比作自然的声音与气息,赋予景象以生命。
  • 对仗:如“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象征:禹庙象征着治水与民族精神,表现出历史的厚重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禹庙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诗中不仅有自然的美,也有社会的悲凉,情感深邃,发人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空山:象征宁静与孤独。
  2. 秋风: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换。
  3. 桔柚:象征着丰饶与希望。
  4. 古屋:代表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5. 云气:象征自然的变幻与神秘。
  6. 江声:传达自然的活力与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禹庙》的主要意象是哪个? A. 秋风
    B. 云气
    C. 古屋
    D. 江声

  2. 诗中提到的“生虚壁”意指什么? A. 一种建筑形式
    B. 一种自然景观
    C. 特定的壁面或空间
    D. 文化符号

  3. 诗中“荒庭垂桔柚”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丰收的喜悦
    B. 冷清的萧条
    C. 自然的美好
    D. 历史的厚重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另一首描写动荡时期情感的诗作。
  • 《望岳》:岱宗夫如何,气象万千,展现壮丽山河。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禹庙》均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忧虑,但《登高》更加强调个人的情感与孤独。
  • 《江雪》(柳宗元)与《禹庙》都反映了孤寂的自然景象,但柳宗元的作品更侧重于环境的寒冷与个人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