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时间: 2025-01-26 23:24: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行尽潇湘万里馀,
少逢知己忆吾庐。
数间茅屋闲临水,
一盏秋灯夜读书。
地远何当随计吏,
策成终自诣公车。
剡中若问连州事,
唯有千山画不如。
白话文翻译
我已在潇湘一带行走了万里,
只偶尔能遇到知己,回忆起我的小屋。
几间茅屋闲适地临近水边,
夜晚只点一盏秋灯静静读书。
即使地远,也无从随便去见那些官吏,
不过是写好了策书,最终还是要自请进公车。
如果在剡溪遇到人问起连州的事情,
我只知道千山的风景比不上我那里的画。
注释
- 潇湘:指潇水和湘水,泛指湘江、湘水一带的山水风光。
- 知己:指知心朋友,有深厚的情谊。
- 吾庐:我的小屋,指的是诗人自己的住所。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象征简陋但恬静的居所。
- 秋灯:秋天的灯,点亮夜晚,象征着静谧的读书时光。
- 计吏:指负责政务的官吏。
- 公车:官吏的车,指代官府或公事。
- 剡:剡溪,地名,位于今浙江一带,风景秀丽。
- 连州:地名,指今广东连州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号醉吟生,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兼有讽刺、抒怀的内容。刘禹锡在政治上曾遭贬谪,生活经历丰富,作品中常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政治的不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刘禹锡晚年,他因政治原因被贬,生活在潇湘一带,想念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知己的相聚。诗中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展现了刘禹锡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开篇“行尽潇湘万里馀”,既描绘了潇湘的壮丽山川,也暗示了自己身处的孤寂与遥远。诗人回忆起“少逢知己”,显现出对知己的思念,知己的难得更突显了孤独的滋味。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这两句描绘了诗人隐居的安静生活,简朴的茅屋与静谧的水边,形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秋天的灯光下,诗人沉浸于书本中,表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接下来的几句转向现实,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地远何当随计吏”,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政治上的无力感。最后一句“唯有千山画不如”则是对风景的赞美,暗示着尽管山水如画,仍比不上内心的宁静和知己的情谊。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与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情感真挚而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尽潇湘万里馀:我已走遍了潇湘一带,行程已超过万里。
- 少逢知己忆吾庐:偶尔能遇到知己,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小屋。
- 数间茅屋闲临水:几间茅草房安静地靠近水边。
- 一盏秋灯夜读书:夜晚只点一盏秋灯,静静地读书。
- 地远何当随计吏:即使地远,何时能随便去见那些官吏?
- 策成终自诣公车:写好了策书,最终还是要自己去官府。
- 剡中若问连州事:如果在剡溪遇到人问起连州的事情,
- 唯有千山画不如:我只知道千山的景色比不上我那里的画。
修辞手法
- 对仗:例如“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千山的美景比作画,暗含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自我内心情感的抒发。
- 排比:通过排比的方式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与生活的场景,使得情感更加饱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和对知己情谊的珍视,体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传达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潇湘:象征着美丽而遥远的地方,代表了诗人的追求与思念。
- 茅屋:象征隐逸生活的简单与宁静。
- 秋灯:象征着阅读和思考的时光,代表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千山:象征着大自然的壮丽与诗人对景色的赞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潇湘”指的是哪里?
- A. 江南河流
- B. 山川风光
- C. 诗人的住所
- D. 隐士的生活
-
诗人夜晚读书时点的是什么灯?
- A. 明亮的灯
- B. 秋灯
- C. 油灯
- D. 夜灯
-
诗中提到的“千山画不如”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生活的无奈
- C. 对知己的思念
- D. 对官场的失望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描绘了山水的静谧与美好。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通过对友人相聚的描绘,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