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圭峰下长孙家林亭》
时间: 2025-01-25 22:41: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圭峰下长孙家林亭 韩琮 〔唐代〕
赵国林亭二百年,绿苔如毯葛如烟。 闲期竹色摇霜看,醉惜松声枕月眠。 出树圭峰寒压坐,入篱沙濑碧流天。 明知富贵非身物,莫为金章堕地仙。
白话文翻译:
赵国的林亭已有二百年历史,绿苔铺地如毯,葛藤缭绕如烟。 闲暇时欣赏竹色在霜中摇曳,醉酒后听着松声伴着月光入眠。 从树丛中望去,圭峰的寒气仿佛压在座位上,穿过篱笆,沙石间的溪流碧绿如天。 明明知道富贵不是身外之物,不要为了金印而堕落成地仙。
注释:
字词注释:
- 赵国:指古代赵国,这里可能指某个地方或家族的代称。
- 林亭:园林中的亭子。
- 绿苔:生长在阴湿地方的绿色苔藓。
- 葛如烟:形容葛藤茂密,如同烟雾缭绕。
- 闲期:闲暇时期。
- 竹色摇霜:竹叶在霜中摇曳的景象。
- 醉惜:醉后珍惜。
- 松声枕月眠:听着松树的声音,枕着月光入睡。
- 圭峰:山峰名,具体位置不详。
- 寒压坐:寒气仿佛压在座位上。
- 入篱沙濑:穿过篱笆的沙石溪流。
- 碧流天:溪流碧绿如天。
- 明知富贵非身物:明确知道富贵不是身外之物。
- 莫为金章堕地仙:不要为了金印(官职)而堕落成地仙(指放弃世俗生活)。
典故解析:
- 金章:古代官员的印章,这里代指官职。
- 地仙:道教中的概念,指居住在人间的仙人,这里比喻放弃世俗生活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琮,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为主。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访问长孙家的林亭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访问长孙家的林亭时所作,通过对林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长孙家林亭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美景的宁静与深远。诗中“绿苔如毯葛如烟”和“竹色摇霜看”等句,生动地描绘了林亭的静谧与美丽。而“明知富贵非身物,莫为金章堕地仙”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认为不应为了世俗的富贵而放弃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赵国林亭二百年,绿苔如毯葛如烟。” 首句点明了林亭的历史悠久,绿苔和葛藤的描绘增添了古朴与自然的气息。
- “闲期竹色摇霜看,醉惜松声枕月眠。” 这两句通过对竹色和松声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在林亭中的闲适与享受。
- “出树圭峰寒压坐,入篱沙濑碧流天。” 这两句通过对圭峰和沙濑的描绘,展现了林亭周围的自然景观,给人以寒意与清新之感。
- “明知富贵非身物,莫为金章堕地仙。”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认为不应为了世俗的富贵而放弃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绿苔如毯葛如烟”,将绿苔比作毯子,葛藤比作烟雾,形象生动。
- 拟人:如“松声枕月眠”,将松声拟人化,仿佛松树在伴着月光入睡。
- 对仗:如“闲期竹色摇霜看,醉惜松声枕月眠”,句式工整,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通过对林亭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同时通过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表达了不应为了世俗的富贵而放弃内心的宁静与自由的观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苔:象征古朴与自然。
- 葛藤:象征茂密与缭绕。
- 竹色:象征清新与宁静。
- 松声:象征深远与宁静。
- 圭峰:象征高远与寒意。
- 沙濑:象征清新与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绿苔如毯葛如烟”中的“葛”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动物 C. 一种矿物
- 诗中“明知富贵非身物”表达了什么观点? A. 追求富贵 B. 放弃富贵 C. 无所谓富贵
- 诗中“松声枕月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闲适与享受。
诗词对比:
- 韩琮的《题圭峰下长孙家林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但韩琮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韩琮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了对古典诗词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