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
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
白话文翻译:
在两重门的玉堂前,寒食节的花枝在正午的月光下摇曳。
我想念那个人,她垂着手站立,娇羞得不肯上秋千。
注释:
字词注释:
- 两重门:指的是有两道门的建筑,象征着深宅大院。
- 玉堂:指的是华丽的厅堂,通常用来形容富贵人家的居所。
- 寒食: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食物多以冷食为主,象征着清明时节的到来。
- 花枝:花枝摇曳,代表春天的生机。
- 垂手立:形容人静静站立,手垂下,显得羞怯。
- 娇羞:形容女子害羞而娇嫩的样子。
- 秋千:一种儿童玩耍的设施,象征着欢乐与童趣。
典故解析:
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常常与春天的景象联系在一起,诗中提到的“寒食”不仅指节日本身,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传达出一种温馨而略带忧伤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偓,字孟显,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48年,卒于公元约901年。他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笔触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冷暖。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是诗人对青春岁月的怀念之时。诗中表达了对某个特定女子的思念之情,折射出唐代文人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诗歌鉴赏:
《想得》以简练的笔调,描绘出一幅春日午后的生动画面,诗中展现了诗人对爱的渴望与羞涩的情感。开篇两句描绘了环境,寒食节的花枝与明媚的月光相互交融,构建出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场景。通过“想得那人”这一句,诗人将情感的重心转向了对心上人的思念,展现了深厚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句“娇羞不肯上秋千”更是将女子的羞怯与纯真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对青春的怀念,也有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整个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读来令人心驰神往,仿佛能感受到那份青涩的爱恋与无奈的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两重门里玉堂前”:描绘出一个富丽堂皇的环境,给人一种安全和宁静的感觉。
- “寒食花枝月午天”:通过描写寒食节的花和明亮的月光,营造出春天的温暖气息。
- “想得那人垂手立”: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显示出一种期待与渴望的心情。
- “娇羞不肯上秋千”:表现出女子的羞涩与纯真,增添了一份柔美的情感色彩。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运用对仗的方式使得语言更为和谐,如“寒食花枝”与“月午天”。
- 拟人:花枝在月光下摇曳,仿佛也在诉说着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思念与青春气息的场景,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忆,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堂:象征着富贵与美好,代表着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环境。
- 寒食节:不仅是节日的象征,同时也是对生命的感悟与反思。
- 秋千:象征着童年和欢乐,反映出青春的纯真与无忧无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两重门”指的是: A. 一扇门
B. 两扇门
C. 三扇门
D. 四扇门 -
“寒食花枝”中的“寒食”是指哪个节日? A. 端午节
B. 清明节
C. 中秋节
D. 冬至 -
诗中提到的“娇羞不肯上秋千”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惆怅
C. 羞涩
D. 愤怒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韩偓的《想得》与杜甫的《春望》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思念,但《春望》更多地反映了历史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而《想得》则更注重个人内心的细腻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韩偓传记与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