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
时间: 2025-05-23 20:18: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山 李山甫 〔唐代〕 钝碧顽青几万秋,直无天地始应休。 莫嫌尘土佯遮面,能向楼台强出头。 霁色陡添千尺翠,夕阳闲放一堆愁。 假饶不是神仙骨,终抱琴书向此游。
白话文翻译
那钝重的碧绿和顽强的青色已经经历了无数个春秋,直到天地终结才应该停止。 不要嫌弃尘土假装遮掩着脸庞,它能够在楼台之间顽强地显露头角。 雨后的景色突然增添了千尺的翠绿,夕阳悠闲地释放出一堆忧愁。 即使不是拥有神仙般的骨骼,最终也会抱着琴书来到这里游览。
注释
- 钝碧顽青:形容山色古老而顽固,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 直无天地始应休:直到天地终结才应该停止,形容山的存在极为长久。
- 尘土佯遮面:尘土假装遮掩着脸庞,比喻山虽然被尘土覆盖,但依然顽强。
- 霁色陡添千尺翠:雨后的景色突然增添了千尺的翠绿,形容雨后山色的清新和生机。
- 夕阳闲放一堆愁:夕阳悠闲地释放出一堆忧愁,形容夕阳下的山色带有一种忧郁的美。
- 假饶不是神仙骨:即使不是拥有神仙般的骨骼,比喻即使不是超凡脱俗的人。
- 终抱琴书向此游:最终也会抱着琴书来到这里游览,形容对山的热爱和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山甫,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边塞诗,也有细腻的山水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对南山的深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在唐代,山水诗是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南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无限热爱。诗中“钝碧顽青几万秋”一句,以古老的色彩形容山的长久存在,表达了诗人对山的敬畏之情。而“霁色陡添千尺翠”和“夕阳闲放一堆愁”则通过对比雨后和夕阳下的山色,展现了山的多样美。最后两句“假饶不是神仙骨,终抱琴书向此游”则表达了诗人对山的热爱和向往,即使不是超凡脱俗的人,也愿意带着琴书来到这里游览。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钝碧顽青几万秋:以古老的色彩形容山的长久存在,表达了诗人对山的敬畏之情。
- 直无天地始应休:形容山的存在极为长久,直到天地终结才应该停止。
- 莫嫌尘土佯遮面:比喻山虽然被尘土覆盖,但依然顽强。
- 能向楼台强出头:形容山在楼台之间顽强地显露头角。
- 霁色陡添千尺翠:形容雨后山色的清新和生机。
- 夕阳闲放一堆愁:形容夕阳下的山色带有一种忧郁的美。
- 假饶不是神仙骨:比喻即使不是超凡脱俗的人。
- 终抱琴书向此游:表达了诗人对山的热爱和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尘土佯遮面”比喻山虽然被尘土覆盖,但依然顽强。
- 拟人:如“夕阳闲放一堆愁”将夕阳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 对仗:如“霁色陡添千尺翠,夕阳闲放一堆愁”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南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无限热爱,表达了诗人对山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钝碧顽青:形容山色古老而顽固,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 尘土佯遮面:比喻山虽然被尘土覆盖,但依然顽强。
- 霁色陡添千尺翠:形容雨后山色的清新和生机。
- 夕阳闲放一堆愁:形容夕阳下的山色带有一种忧郁的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钝碧顽青几万秋”形容的是什么? A. 山的长久存在 B. 山的古老色彩 C. 山的顽强生命力 D. 山的美丽景色
-
“霁色陡添千尺翠”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A. 雨后的山色 B. 夕阳下的山色 C. 清晨的山色 D. 夜晚的山色
-
“假饶不是神仙骨,终抱琴书向此游”表达了什么? A. 对山的敬畏 B. 对山的热爱和向往 C. 对山的忧愁 D. 对山的赞美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中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杜甫《望岳》: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对山的敬畏和赞美。
诗词对比:
- 李山甫《南山》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中的景色,但李山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山的古老和顽强,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山的宁静和美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李山甫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山水诗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