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三之一)》

时间: 2025-01-11 02:02:12

高城望断尘如雾。

不见联骖处。

夕阳村外小湾头。

只有柳花无数。

送归舟。

琼枝玉树频相见。

只恨离人远。

欲将幽事寄青楼。

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城望断尘如雾。
不见联骖处。
夕阳村外小湾头。
只有柳花无数。
送归舟。
琼枝玉树频相见。
只恨离人远。
欲将幽事寄青楼。
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

白话文翻译

在高高的城楼上远望,尘埃如雾般迷蒙。
却看不见那双马并行的地方。
夕阳照耀着村外的小湾,
只有那无数的柳花随风飘扬。
送别归舟。
琼枝玉树常常相见,
只是恨离人远在天涯。
想把那幽幽的情思寄托在青楼,但无奈无情的江水却向东流去。

注释

  • 高城:指高耸的城楼,象征着远望的视角。
  • 联骖:双马并驾而行,象征着美好的人际关系或情侣。
  • 夕阳:象征着黄昏、离别的时刻,带有伤感的情绪。
  • 柳花:柳树的花,柔美而富有春意,象征着思念与柔情。
  • 琼枝玉树:形容美好的景象,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人。

典故解析

“青楼”:古代女子居住的楼阁,通常与歌舞、欢聚相关,寄托着情感与思念。
“江水不西流”:流动的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无情,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北宋词人,工于词,尤其以婉约派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人生的感受与情感,语言清新流畅,意境深远,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虞美人(三之一)》创作于秦观的晚年,正值南宋初期,社会动荡,个人情感与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诗中体现了对离别的无限惆怅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虞美人(三之一)》以高城望断的开头,描绘出一种孤寂的情感。诗人站在高处,目光穿透尘雾,试图寻找那份曾经的美好,却发现一切都是徒劳。夕阳映照下的小湾,伴随着柳花的飞舞,给人一种柔美而又伤感的景象,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无奈。

诗中“琼枝玉树频相见”,这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虽然常常相见,但离别的痛苦却依然伴随。最后一句“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江水的东流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情感的无奈与惋惜。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的复杂心情,是一首动人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城望断尘如雾:在高高的城楼上远望,尘土弥漫如雾,象征着视野的模糊与无奈。
  2. 不见联骖处:看不见那双马并驾的地方,暗示着情感的缺失与寻找的无果。
  3. 夕阳村外小湾头:夕阳西下,光影洒在村外的小湾,带出一种温柔而又伤感的氛围。
  4. 只有柳花无数:只有那随风飘扬的柳花,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离别的伤感。
  5. 送归舟:在送别归舟的场景中,离别之情愈发浓烈。
  6. 琼枝玉树频相见:即使常常相见,但内心的孤独依然存在。
  7. 只恨离人远:对远方离人的思念与怨恨交织。
  8. 欲将幽事寄青楼:想把内心的情感寄托在青楼中,代表着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9. 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无奈的是,江水无情地向东流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尘土比作雾,形象地描绘出视线的模糊。
  • 拟人:江水被赋予人的情感,表现出离别的无情。
  • 对仗:如“琼枝玉树”和“柳花无数”,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与思念展开,表现了诗人对美好过往的怀念与对离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且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城:象征着孤独与遥远的视角。
  • 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伤感。
  • 柳花:象征着柔美的情感与思念。
  • 江水:象征着无情的时间与离别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高城”象征什么?
    A. 高耸的城堡
    B. 孤独的视角
    C. 美好的回忆

  2. “夕阳村外小湾头”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热闹的市集
    B. 温柔的离别
    C. 乡村的宁静

  3.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比喻与排比
    B. 拟人与对仗
    C. 夸张与反问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如梦令》 vs 《虞美人(三之一)》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与愁苦,二者在情感基调上相似,但李清照更倾向于细腻的内心描绘,而秦观则通过自然意象展现情感的广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清照与秦观的词风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