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引·花如颊》

时间: 2025-02-04 15:44:20

花如颊。

梅如叶。

小时笑弄阶前月。

最盈盈。

最惺惺。

闲愁未识、无计定深情。

十年空省春风面。

花落花开不相见。

要相逢。

得相逢。

须信灵犀,中自有心通。

同杯勺。

同斟酌。

千愁一醉都推却。

花阴边。

柳阴边。

几回拟待、偷怜不成怜。

伤春玉瘦慵梳掠。

抛掷琵琶闲处著。

莫猜疑。

莫嫌迟。

鸳鸯翡翠,终是一双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梅花引·花如颊
作者: 向子諲 〔宋代〕

花如颊。梅如叶。
小时笑弄阶前月。
最盈盈。最惺惺。
闲愁未识无计定深情。
十年空省春风面。
花落花开不相见。
要相逢。得相逢。
须信灵犀,中自有心通。
同杯勺。同斟酌。
千愁一醉都推却。
花阴边。柳阴边。
几回拟待偷怜不成怜。
伤春玉瘦慵梳掠。
抛掷琵琶闲处著。
莫猜疑。莫嫌迟。
鸳鸯翡翠,终是一双飞。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花儿如同美人的脸颊,梅花如同叶子。
小时候在阶前嬉笑玩月光。
最是那盈盈的笑容,最是那惺惺相惜的情谊。
闲愁无从知晓,深情却无计可定。
十年空回忆春风的面容。
花开花落却再也无法相见。
要相逢,得相逢,
必须相信心灵的感应,自然可以心心相通。
同饮一杯酒,同斟一壶酒,
千愁万绪一醉便可推却。
在花阴下,在柳阴下,
几次想要偷偷怜惜,却总是没有成功。
伤春的我,瘦得像玉一样懒于梳理。
闲置的琵琶抛在一旁。
不要猜疑,不要嫌迟,
鸳鸯和翡翠,终究是一双飞翔。

注释

字词注释

  • 花如颊:花儿的形状和颜色如同女子的脸颊,形象生动。
  • 盈盈:形容女子清丽动人、轻盈的样子。
  • 灵犀:灵巧的犀牛,指心灵相通。
  • 鸳鸯翡翠:比喻一对恋人或夫妻,形象美好。

典故解析
“灵犀”出自《红楼梦》,指的是心灵的默契和感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向子諲,字子諲,号清白,宋代词人。他以词风清丽见称,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风光。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词人通过对梅花和月光的描绘,表达了对青春、爱情的怀念与思索,以及对深情的期盼。

诗歌鉴赏

《梅花引·花如颊》是一首充满了细腻情感的词作,通过对梅花、月光、饮酒的描绘,将诗人对青春时光的追忆与对爱情的向往融为一体。开篇以“花如颊,梅如叶”引出词题,展现出花朵的美丽和青春的娇嫩,令人不禁想起初恋的纯真与甜美。

词中反复提及的“相逢”,表达了对情感相聚的渴望,同时也透出一丝无奈与惆怅。十年未见的花开花落,仿佛暗示着岁月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诗人对“千愁一醉”的描绘,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豁达与洒脱,尽管心中有愁苦,但愿意以酒浇愁。

下半部分则通过“花阴边,柳阴边”的意象,描绘了春日的惆怅和对爱的渴望,然而这种渴望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显示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最后以“鸳鸯翡翠,终是一双飞”收尾,表达了即使在分离中,心灵依然相通的情感。这种对爱的执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使得整首词在感性中透出理性,充分反映了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期待与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如颊,梅如叶:开篇比喻,形象生动,展现美丽。
  • 小时笑弄阶前月:回忆无忧无虑的童年。
  • 闲愁未识无计定深情:表达对复杂情感的无奈。
  • 十年空省春风面:感叹时光流逝,未能重逢。
  • 须信灵犀,中自有心通:强调心灵相契的重要性。
  • 千愁一醉都推却:通过饮酒来疏解烦恼。
  • 几回拟待偷怜不成怜:暗示对情感的期盼和失落。
  • 鸳鸯翡翠,终是一双飞:结尾强调情感的永恒与相互依存。

修辞手法
使用了比喻(“花如颊”)、对仗(“同杯勺,同斟酌”)等修辞手法,使词句更富有韵律感和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着青春、爱情、相逢与别离,展现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青春时光的怀念,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情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纯洁。
  • 月光:代表着柔和与浪漫。
  • :象征着忘却烦恼和寄托情感。
  • 花阴、柳阴:代表着美好的时光与自然的陪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花如颊”中的“颊”指的是什么? A. 眼睛
    B. 脸颊
    C. 嘴巴

  2. 诗中提到的“灵犀”主要表达什么? A. 心灵相通
    B. 友情
    C. 家庭

  3. 词中反复提到“相逢”,这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向子諲的《梅花引》更加强调对青春与爱情的回忆,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对失去爱情的感伤。两者在情感表达上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女性对爱情的细腻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全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