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骆华分水岭诗》

时间: 2025-01-10 22:36:19

一自端明去外台,修途松盖属谁栽。

仁心既许推仁政,玉笋清班趁早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自端明去外台,
修途松盖属谁栽。
仁心既许推仁政,
玉笋清班趁早排。

白话文翻译:

自从端明离开外台之后,
这条修建的路上松树的覆盖是谁栽种的呢?
既然发誓要推行仁爱之政,
就应尽早安排清明的官员。

注释:

字词注释:

  • 端明:指端明正直,古代官名,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官职或人。
  • 外台:指外朝的官署,通常是指中央政府的某些机构。
  • 仁心:仁爱之心,指对人民的关心与爱护。
  • 玉笋:比喻清明正直的人才,这里指清廉的官员。
  • 清班:指清白、正直的班子、团队。
  • 趁早排:尽早安排。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仁政”源自儒家思想,强调统治者应以仁爱为基础来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 “玉笋”象征着优秀的品德和才能,取其洁白无瑕,代表理想中的官员形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致诚,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政治颠覆和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往往反映对政治、社会的关注,关注民生,强调治理的仁爱与德行。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写成,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环境不满的情绪,同时也寄托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诗歌的开头提及“端明”,暗示诗人对官员品德的重视,而“外台”则象征着统治者的权力中心。接下来的“修途松盖属谁栽”,不仅是对实际治理中细节的思考,也隐含了对责任的追问,这种责任感在诗中贯穿始终。

第三句“仁心既许推仁政”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于仁政的信仰,表明他对当权者的期望,希望他们以仁爱之心来施政。最后一句“玉笋清班趁早排”则是对未来理想政治的展望,强调应尽快选拔清白的官员,为民众服务。这种对未来的期待与对现实的批判相结合,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执政理想与对社会的关怀。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但在内容上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体现了宋代文人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自端明去外台:自从端明离开后,暗指政治上的清明已不再。
  • 修途松盖属谁栽:修路的松树是谁种的?这里不仅是问责,更是在追问治理的责任所在。
  • 仁心既许推仁政:既然发誓要施行仁政,那就应真正做到。
  • 玉笋清班趁早排:要尽早挑选出清白的官员,以实现理想中的治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清白的官员比作“玉笋”,象征其洁净与优雅。
  • 对仗:诗中“仁心”和“仁政”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设问:通过“属谁栽”引发思考,增强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的渴望,表现了对当权者的不满与对未来清明治理的期盼,体现了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盖:象征生机和繁荣,隐喻治理的成果。
  • 仁心:象征着对人民的关心与爱的执政理念。
  • 玉笋:象征清白正直的人才,体现理想官员的形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仁心”指的是什么? A. 对人民的关心
    B. 个人的利益
    C. 追求权力

  2. “玉笋”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贫穷
    B. 清白的官员
    C. 失败的治理

  3. 诗人对政治现状的态度是? A. 满意
    B. 不满
    C. 漠不关心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关注国家与民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在描写自然的同时,表达了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林致诚的《和骆华分水岭诗》与苏轼的《赤壁赋》都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但林致诚更侧重政治责任,而苏轼则更多地表现个人情感与历史感。两者的风格虽不同,但同样反映出宋代文人对于社会的深刻关怀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