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鄱阳湖》

时间: 2025-01-10 22:40:46

四顾无边鸟不飞,大波惊隔楚山微。

纷纷雨外灵均过,

瑟瑟云中帝子归。

迸鲤似棱投远浪,小舟如叶傍斜晖。

鸱夷去后何人到,爱者虽多见者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泛鄱阳湖 韦庄 〔唐代〕

四顾无边鸟不飞,大波惊隔楚山微。 纷纷雨外灵均过,瑟瑟云中帝子归。 迸鲤似棱投远浪,小舟如叶傍斜晖。 鸱夷去后何人到,爱者虽多见者稀。

白话文翻译:

环顾四周,无边无际,连鸟儿也不飞翔;巨大的波浪隔断了微弱的楚山。 雨纷纷中,灵均(屈原)的身影飘过;云层中,帝子(传说中的神灵)归来。 跳跃的鲤鱼像棱角分明的物体投入远方的波浪,小船像叶子一样依傍在斜阳下。 鸱夷(传说中的神兽)离去后,还有谁来到这里?喜爱的人虽多,但真正见到的人却很少。

注释:

字词注释:

  • 四顾无边:形容视野极其广阔。
  • 大波惊隔:巨大的波浪隔断了视线。
  • 灵均:指屈原,因其字灵均。
  • 帝子:指传说中的神灵。
  • 迸鲤:跳跃的鲤鱼。
  • 棱:棱角分明的物体。
  • 斜晖:斜阳。
  • 鸱夷:传说中的神兽。

典故解析:

  • 灵均:屈原的字,此处指屈原的传说或形象。
  • 帝子:古代神话中的神灵,如黄帝之子。
  • 鸱夷: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传说中的神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唐代诗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诗多写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流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泛舟鄱阳湖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远古神话和传说的怀念,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鄱阳湖的壮阔景色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神话的深刻感悟。首联“四顾无边鸟不飞,大波惊隔楚山微”描绘了湖面的广阔和波浪的巨大,营造出一种宏大的氛围。颔联“纷纷雨外灵均过,瑟瑟云中帝子归”则通过神话人物的引入,增添了诗的神秘色彩。颈联“迸鲤似棱投远浪,小舟如叶傍斜晖”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湖中的动态景象,尾联“鸱夷去后何人到,爱者虽多见者稀”则表达了对神话传说的怀念和对现实世界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韦庄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联:通过“四顾无边”和“大波惊隔”描绘了湖面的广阔和波浪的巨大,营造出一种宏大的氛围。
  • 颔联:通过“灵均过”和“帝子归”引入神话人物,增添了诗的神秘色彩。
  • 颈联:以“迸鲤似棱”和“小舟如叶”进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湖中的动态景象。
  • 尾联:通过“鸱夷去后”和“爱者虽多见者稀”表达了对神话传说的怀念和对现实世界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迸鲤似棱”和“小舟如叶”,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湖中的动态景象。
  • 拟人:如“灵均过”和“帝子归”,赋予神话人物以动态的形象。
  • 对仗:如“纷纷雨外”和“瑟瑟云中”,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鄱阳湖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远古神话和传说的怀念,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和神话的深刻感悟,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四顾无边:广阔的视野。
  • 大波:巨大的波浪。
  • 灵均:屈原的形象。
  • 帝子:神灵的形象。
  • 迸鲤:跳跃的鲤鱼。
  • 小舟:小船。
  • 鸱夷:神兽的形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灵均”指的是谁? A. 屈原 B. 李白 C. 杜甫 D. 王维

  2. “帝子”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皇帝的儿子 B. 神灵 C. 诗人自己 D. 普通人的儿子

  3. 诗中“迸鲤似棱”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感慨。
  • 李白《望庐山瀑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韦庄《泛鄱阳湖》与杜甫《登高》: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感慨,但韦庄的诗更多地融入了神话元素。
  • 韦庄《泛鄱阳湖》与李白《望庐山瀑布》: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韦庄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神话传说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韦庄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韦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详细介绍了诗中涉及的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