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伯父工部见庆尘忝之什》

时间: 2025-01-10 19:00:25

江夏无双旧姓黄,末科容我出寒乡。

人间学子垂垂老,天上丹枝恰恰芳。

避地本安元结洞,拥书犹记赞公房。

岂知今世持衡者,不听更筹听织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夏无双旧姓黄,末科容我出寒乡。人间学子垂垂老,天上丹枝恰恰芳。避地本安元结洞,拥书犹记赞公房。岂知今世持衡者,不听更筹听织芒。

白话文翻译

江夏的名门望族中,只有我这个姓黄的,如今才有机会走出寒冷的乡村。世间的学子都渐渐老去,而天上的丹枝却依然鲜艳芬芳。隐居在这里本来安静如意,手中抱着书籍仍然记得赞美公房的情景。岂料如今的社会中那些权衡利弊的人,不是倾听我的筹谋,而是更加关注纺织的事务。

注释

  • 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省境内,历史上曾有许多名人。
  • 无双:指独一无二的,形容黄姓的特殊。
  • 寒乡:指贫寒的乡村。
  • 人间学子:指在世的读书人。
  • 天上丹枝:指天上的美好事物,可能暗喻理想或美德。
  • 元结洞:即元代诗人元结,和他的作品有关。
  • 赞公房:可能指对某位名人的赞美。
  • 持衡者:指那些讲求利益得失的人。
  • 织芒:指纺织行业,象征着世俗的事务。

典故解析

  • 黄姓:古代名门,代表了家族的荣耀和传承。
  • 丹枝:常用于形容美好的事物或人,尤其是在文学中,象征着理想和追求。
  • 元结:元结是唐代的著名文学家,代表了文人的理想追求和文化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葛立方,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常反映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写于葛立方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面对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在诗中,作者通过对江夏的追忆,表现了对家乡和往昔的怀念,同时流露出一种对学子年华渐逝的感慨。诗句“人间学子垂垂老,天上丹枝恰恰芳”更是对比鲜明,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诗人在“避地本安元结洞,拥书犹记赞公房”中,表现出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强调了知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然而,最后一句“岂知今世持衡者,不听更筹听织芒”则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对知识分子的冷漠与忽视,表现出一种对世俗的失望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细腻,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与对现实的反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夏无双旧姓黄:作者自谦,指出自己姓黄,且在江夏这片土地上是独一无二的。
  2. 末科容我出寒乡:表达了自己的寒苦出身,但终于有机会走出贫困的乡村。
  3. 人间学子垂垂老:描绘了学子年华渐逝的状态,传达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4. 天上丹枝恰恰芳:天上的理想依然美好,象征着追求美好事物的向往。
  5. 避地本安元结洞:隐居生活本应安宁,强调了隐逸的乐趣。
  6. 拥书犹记赞公房:仍然记得对名人或文学的赞美,体现了文化的传承。
  7. 岂知今世持衡者:感叹当今社会人们只关注利益得失。
  8. 不听更筹听织芒:对世俗的冷漠和对理想的无奈感叹。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人间学子”和“天上丹枝”的对比,突显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比喻:将理想比作“丹枝”,寓意美好与追求。
  • 夸张:强调个人的寒苦出身和理想的渴望。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现了对文化和知识传承的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冷漠的无奈和失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夏:象征着文化的根基和家乡的情感。
  • 寒乡:代表贫困与困境。
  • 丹枝:象征理想、追求与美好。
  • 书籍:象征知识和文化的传承。
  • 衡者:象征世俗利益的追逐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江夏是指哪个地方? A. 湖北
    B. 四川
    C. 江苏
    D. 浙江

  2. 诗人将理想比作什么? A. 黄姓
    B. 丹枝
    C. 书籍
    D. 公房

  3. 诗中提到的“持衡者”指的是? A. 学子
    B. 隐士
    C. 追求利益的人
    D. 文人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

诗词对比

  • 比较葛立方的《次韵伯父工部见庆尘忝之什》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但葛立方更多地反映了对现实的无奈,而陆游则表现出对理想的坚定信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汇集了宋代诗人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诗词背景资料。
  • 《诗经》:了解古代诗词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理解诗歌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