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卿晔(晔,淮安忠公琇之子,时以罪贬岭》
时间: 2025-01-10 22:24:09意思解释
送李卿晔
原文展示:
王子思归日,长安已乱兵。
沾衣问行在,走马向承明。
暮景巴蜀僻,春风江汉清。
晋山虽自弃,魏阙尚含情。
白话文翻译:
王子(李卿晔)思念归家的日子,长安已经是战乱纷飞。
我沾湿了衣襟,问你行踪在何处,骑马向承明门去。
傍晚的景色在巴蜀偏僻,春风吹拂江汉一带是如此清新。
晋山虽已被遗弃,魏阙依然饱含情意。
注释:
- 王子:指李卿晔,王子是对他身份的尊称。
- 思归日:思念归家之日。
- 长安:唐代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动荡。
- 沾衣:衣服沾湿,指因情感激动而流泪。
- 承明:承明门,长安的一座门,是通往皇宫的重要入口。
- 巴蜀:指四川及其周边地区,描绘了远离繁华的地方。
- 晋山:指山西的山脉。
- 魏阙:指魏国的宫阙,象征着旧日的荣耀与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盛唐的繁华和安史之乱的动荡,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的苦难与民生的疾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杜甫被贬岭南时,李卿晔因受贬而离开长安,杜甫对此深感惋惜。诗中表现了对朋友的关怀和对国家动乱的忧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诗人内心的苦闷。
诗歌鉴赏:
《送李卿晔》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送别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与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开篇以“王子思归日,长安已乱兵”引入,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感,长安的动荡与李卿晔的离去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对朋友境遇的惋惜与对家国情怀的深思。
接下来的“沾衣问行在,走马向承明”展现了诗人对李卿晔的关心,情感真挚。诗人似乎在为好友的安危而忧虑,沾湿的衣襟象征着他内心的悲伤和不舍。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诗人巧妙地将巴蜀的暮景与江汉的春风相对比,前者偏僻而孤寂,后者则生机勃勃,这种对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最后两句“晋山虽自弃,魏阙尚含情”则将情感提升到历史的高度,虽说晋山已经被遗弃,但魏阙依然承载着旧时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希望。
整首诗在情感上深邃而丰富,字句间传递着对友人的关切、对国家乱局的无奈以及对美好往昔的追忆,展现了杜甫深厚的诗人情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王子思归日,长安已乱兵。
李卿晔思念归家的日子,而长安却已经陷入战乱之中。 -
沾衣问行在,走马向承明。
诗人因感情激动而泪湿衣襟,问李卿晔的去向,骑马向承明门而去。 -
暮景巴蜀僻,春风江汉清。
黄昏时分,巴蜀的景色偏僻而凄凉,而春风吹拂的江汉却是生机勃勃。 -
晋山虽自弃,魏阙尚含情。
晋山虽然被人遗弃,但魏国的宫阙仍然充满情感,象征着对往昔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暮景巴蜀僻,春风江汉清”,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晋山和魏阙比作情感的寄托,体现了历史的无常与情感的永恒。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朋友的送别,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与对美好往昔的怀念,体现了杜甫对社会的关心与对人情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长安:象征着繁华与动荡,体现了国家的命运。
- 沾衣:代表着情感的流露,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
- 巴蜀:象征着偏僻与孤独,反映诗人内心的凄凉感。
- 晋山、魏阙:象征着历史的变迁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动荡
- C. 宁静
- D. 贫穷
-
“沾衣问行在”中的“沾衣”指的是什么?
- A. 受伤
- B. 流泪
- C. 下雨
- D. 泥泞
-
诗人提到的“晋山”代表了什么?
- A. 忘却
- B. 归属
- C. 怀念
- D. 反思
答案:
- A,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在战乱时对国家的忧虑与思考。
- 《月夜忆舍弟》:表现兄弟间的思念与关怀。
诗词对比:
- 《送别》(王之涣)与《送李卿晔》对比:两首诗都表现了送别之情,但王之涣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杜甫则深刻反映了社会动荡与内心的复杂情感。
参考资料:
- 《杜甫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