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白话文翻译:
我花费三年时间才写成这两句诗,吟诵时不禁泪流满面。如果没有知音来欣赏我的作品,那我宁愿回到故乡,在秋天的山林中安静地卧着。
注释:
字词注释:
- 二句三年得:指写这两句诗花费了三年的时间,表达了创作的艰辛与珍贵。
- 一吟双泪流:吟诵时流下双眼泪水,体现了诗人对自己作品的深情与感动。
- 知音:懂得欣赏自己作品的人,常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 归卧故山秋:回到故乡的山中,安静地生活在秋天,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和归属感。
典故解析:
“知音”一词源于古代,强调朋友之间的理解与共鸣。古代诗歌中常用此词来表达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艺术创作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岛,唐代诗人,字阮籍,号孤舟,生于唐玄宗时期,以“苦吟”著称。他的诗风简练、意境深远,特别擅长描绘自然景象与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诗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创作后,感受到孤独和不被理解的苦闷,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与对自己创作命运的无奈。
诗歌鉴赏:
《题诗后》是一首充满感情的诗,诗人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内心世界。开篇的“二句三年得”便展示了创作的艰辛,诗人在追求诗歌艺术的过程中,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还蕴含了无数的心血,充分体现了他对诗歌的执着与热爱。接下来的“一吟双泪流”,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自己作品的情感投入,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创作成果的珍视和情感的真挚。
诗的后两句则转向对知音的渴望与失落。诗人希望能够遇到懂得欣赏自己作品的人,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知音,他更愿意选择回归故乡,过一种宁静的生活。这种情感转折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孤独感,也反映了他对艺术价值的思考,最终选择的是一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巧妙地将创作的艰辛与对友谊的渴望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持。诗人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艺术创作的痛苦与美好,激发了读者对诗歌艺术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句三年得:这句表达了创作的艰辛,强调了时间的沉淀与努力。
- 一吟双泪流:通过吟诵时的泪水,表现了诗人对作品的情感投入,深刻的内心感受。
- 知音如不赏:表达了对理解和欣赏的渴望,暗示了孤独与无奈的情感。
- 归卧故山秋: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在孤独中选择归隐的心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二句三年得”与“一吟双泪流”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通过“知音”来赋予人性特征,增加了情感的深度与广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个人创作经历,表达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对知音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对艺术价值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泪水:象征着诗人的热情与情感的真实流露。
- 故山:代表着归属与宁静,承载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向往。
- 秋天:象征着成熟与凋零,也隐喻着生命的无常与淡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贾岛的《题诗后》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谊的珍视
B. 对创作的艰辛
C. 对爱情的向往
D. 对故乡的怀念 -
“二句三年得”中的“三年”指的是:
A. 创作时间
B. 诗人年龄
C. 诗歌风格
D. 朋友数量 -
诗中“知音”指的是:
A. 朋友
B. 诗歌
C. 自己
D. 故乡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可以将贾岛的《题诗后》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贾岛的诗表达了对创作孤独的思考,而李白的诗则充满了豪情与对人生的畅快抒发,两者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