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月十五日时闵雨甚矣三乎 赵蕃 〔宋代〕
去此林篁蔽,出兹溪谷深。 倍能明病眼,顿觉洗尘襟。 问隐平生志,依僧夙昔心。 危亭已无迹,断刻尚堪临。
白话文翻译
离开这片被竹林遮蔽的地方,来到这深邃的溪谷之中。 这里的光线倍加明亮,仿佛治愈了我的眼疾,顿时感觉心灵得到了净化。 询问隐居的志向,依附于僧人的昔日心愿。 那座高亭已经无迹可寻,但断裂的石刻依然可以临摹。
注释
- 林篁蔽:指被竹林遮蔽的地方。
- 溪谷深:深邃的溪谷。
- 明病眼:明亮的光线仿佛治愈了眼疾。
- 洗尘襟:比喻心灵得到净化。
- 问隐平生志:询问隐居的志向。
- 依僧夙昔心:依附于僧人的昔日心愿。
- 危亭:高亭。
- 断刻:断裂的石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诗人,与刘过、姜夔等人交往,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隐逸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六月十五日,时值闵雨(即久旱之后的雨),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离开竹林遮蔽之地,来到深邃溪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诗中“倍能明病眼,顿觉洗尘襟”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明亮的光线比作治愈眼疾的良药,心灵得到净化,形象生动。后两句“问隐平生志,依僧夙昔心”,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僧人生活的依附,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此林篁蔽,出兹溪谷深:离开被竹林遮蔽的地方,来到深邃的溪谷之中。
- 倍能明病眼,顿觉洗尘襟:这里的光线倍加明亮,仿佛治愈了我的眼疾,顿时感觉心灵得到了净化。
- 问隐平生志,依僧夙昔心:询问隐居的志向,依附于僧人的昔日心愿。
- 危亭已无迹,断刻尚堪临:那座高亭已经无迹可寻,但断裂的石刻依然可以临摹。
修辞手法:
- 比喻:“倍能明病眼”将明亮的光线比作治愈眼疾的良药。
- 拟人:“顿觉洗尘襟”将心灵得到净化拟人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篁蔽:被竹林遮蔽的地方,象征着封闭与束缚。
- 溪谷深:深邃的溪谷,象征着自由与宁静。
- 明病眼:明亮的光线,象征着治愈与希望。
- 洗尘襟:心灵得到净化,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倍能明病眼”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问隐平生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B. 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C.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D. 对僧人生活的依附
-
诗中“危亭已无迹”一句暗示了什么? A. 诗人对过去的怀念 B. 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C. 诗人对现实的逃避 D. 诗人对自然的敬畏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
诗词对比:
- 赵蕃《六月十五日时闵雨甚矣三乎》与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但赵蕃的诗更加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而王维的诗则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王维诗选》:收录了王维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陶渊明诗选》:收录了陶渊明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