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百岁今强半,逢春却怕春。
趁时三盏酒,转眼一年人。
车马繁华地,江湖漫浪身。
茅檐拥残雪,清梦到家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复杂情感。虽然活到了一百岁,经历了一半的岁月,迎来春天却又感到惧怕。趁着这个时节,饮三杯酒,转眼间又是一年过去。车水马龙、繁华的城市中,身在江湖却感到无拘无束。茅草屋檐下仍存着残雪,清梦常常让我回家。
注释:
- 百岁今强半:指作者年长,活到了一百岁,经历了半生。
- 逢春却怕春:对春天的感受复杂,既是生机的象征,但也可能意味着对生命流逝的惧怕。
- 趁时三盏酒:在春天的时光里,借酒消愁,享受生活。
- 转眼一年人:形容时光飞逝,转瞬即逝。
- 车马繁华地:形容繁华的城市景象。
- 江湖漫浪身:身处江湖,浪迹天涯,感到自由却也孤独。
- 茅檐拥残雪:指在春天,屋檐下仍然积雪,象征冬去春来。
- 清梦到家频:清晰的梦境常常让我回到家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浩,字君实,号云溪,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唐末,卒于宋初。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及人情风貌。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立春之际,正值新春来临时节,作者感叹岁月流逝,心生惆怅。诗中反映了对人生短暂的思考,以及对平凡生活的珍惜。
诗歌鉴赏:
史浩的《次韵刘国正立春》是一首蕴含深邃哲理的诗作。诗的开头以“百岁今强半”引入,作者以年纪为引,唤起读者对生命的思考。时间在流逝,春天的到来仿佛提醒着他生命的无常,虽然春意盎然,却也让他对岁月感到恐惧。这样的情感在古诗中并不罕见,但史浩将这种情感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接下来的“趁时三盏酒”展现了作者对当下生活的享受,借酒浇愁,似乎在对抗时间的流逝。之后的“车马繁华地,江湖漫浪身”则描绘了繁华的城市与自由的江湖,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惆怅。最后一句“茅檐拥残雪,清梦到家频”则将读者引入一个温馨的意境,残雪象征着冬去春来,清梦则是对归属的渴望,这种情感在诗中显得格外温暖。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理思考,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同时也反映出对春天的怀疑与惧怕,情感复杂而真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百岁今强半:引入年龄,强调生命的流逝。
- 逢春却怕春:对春天的矛盾情感,既是新的开始,又是对老去的恐惧。
- 趁时三盏酒:借酒来庆祝春天来临,享受当下。
- 转眼一年人:时光飞逝,感慨人生短暂。
- 车马繁华地:描绘繁华的城市生活,喧嚣而忙碌。
- 江湖漫浪身:身处江湖,感到自由与无拘无束。
- 茅檐拥残雪:对自然的描绘,象征冬去春来。
- 清梦到家频:表达对家的思念,梦里常回归。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车马繁华地,江湖漫浪身”,形成鲜明的对比。
- 象征:残雪象征岁月的无情,春天象征新的开始。
- 比喻:用“江湖”比喻人生,体现一种游离的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反映了生命的流逝与对家庭的思念,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思考,情感基调复杂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酒:代表享受与人生的把握。
- 车马:繁华与世俗的象征。
- 江湖:自由与流浪,隐喻人生的无常。
- 雪: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更替。
- 梦:对家庭的思念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百岁今强半”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生命的感慨
C. 对春天的抗拒 -
“趁时三盏酒”中的“酒”象征什么? A. 忧伤
B. 享乐
C. 失落 -
诗中提到的“江湖”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A. 繁华
B. 自由与孤独
C. 和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史浩的《次韵刘国正立春》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感受与对生命的思考,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与国家的命运。两者都在春天这一主题下,展现出不同的情感与视角。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史浩相关文献与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