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净名院触目都似曾到问讯乃非也戏题绝句》

时间: 2025-01-25 22:55:18

人门彷佛记曾来,问讯山僧始此回。

却觅旧游无是处,只应形似遣人猜。

世间形似巧迷人,总是安排底处真。

纵复非真犹足喜,得来聊寄梦中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门彷佛记曾来,问讯山僧始此回。
却觅旧游无是处,只应形似遣人猜。
世间形似巧迷人,总是安排底处真。
纵复非真犹足喜,得来聊寄梦中身。

白话文翻译:

人门看起来似乎曾经来过,问候山里的僧人这才回来。
却寻遍旧游之地却没有踪影,只能勉强让人猜测其中的情形。
世间的形象总是巧妙地迷惑人,实际上只是安排好的真相。
即使不是事实也足以令人快乐,得到这些只愿寄托在梦中。

注释:

  • 人门:指的是人家门口,象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 彷佛:似乎,仿佛。
  • 问讯:问候,询问情况。
  • 旧游:指曾经游玩的地方。
  • 形似:形象相似。
  • 遣人猜:让人猜测。
  • 巧迷人:巧妙地迷惑人。
  • 寄梦中身:寄托在梦中的身影,意指梦中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薰,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山水与人情,常蕴含哲理,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可能是在一次游历中,李薰感受到曾经来过的地方的变化,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记忆与现实的对比,反映了他对旧时光的怀念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李薰的《过净名院触目都似曾到问讯乃非也戏题绝句》通过对往昔记忆的追寻,展现了人们对过去的留恋和对现实的思考。诗的开篇以“人门彷佛记曾来”引入,表现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这让人不禁想起过去的往事。接下来的“问讯山僧始此回”则传达了一种探寻与交流的意愿,仿佛是在对往日友人的问候。

然而,随着“却觅旧游无是处”的出现,诗人意识到无论再怎么寻找,已往的时光已经不再,留给他的只是空荡荡的回忆和猜测。此时,诗人对形似与真相的探讨,反映出他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世间的种种表象虽然让人迷惑,但背后却隐藏着更深的真理。

最后,结尾处“纵复非真犹足喜,得来聊寄梦中身”的诗句,表达了即使所追寻的记忆并不是真实的,但诗人依旧愿意在梦中寻求安慰,这种对梦的寄托,体现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分温暖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人门彷佛记曾来:记忆中的人家门口仿佛曾经到过。
    2. 问讯山僧始此回:向山中的僧人问候,才发觉此行的缘由。
    3. 却觅旧游无是处:寻找旧时游玩的地方却无处可寻。
    4. 只应形似遣人猜:只能让人猜测那些相似的形象。
    5. 世间形似巧迷人:世间的事物往往巧妙地迷惑人心。
    6. 总是安排底处真:实则都是安排好的真实。
    7. 纵复非真犹足喜:即便不是事实也足以让人高兴。
    8. 得来聊寄梦中身:所得到的只是寄托在梦中的影像。
  •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多处使用比喻,形象生动地传达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过去的怀念与现实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梦境的寄托,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乐观。

意象分析:

  • 人门: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交往。
  • 山僧:象征着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 旧游:代表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梦中身:隐喻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薰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却觅旧游无是处”中的“旧游”指的是什么?
    A. 旧时的朋友
    B. 曾经游玩的地方
    C. 旧的习惯
    D. 旧的诗句

  3. 诗中提到的“山僧”象征什么?
    A. 追求物质
    B. 追求名利
    C. 淡泊名利
    D. 追求财富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李薰的作品均表现了对个人情感与自然的思考,但李白更突出个体的豪放与自由,而李薰则更加注重对往昔的怀念与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薰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