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
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白话文翻译:
月亮虽然缺失,却依然散发光辉;剑虽然折断,依然保持刚强。月亮缺少时容易再圆,剑折后可以重新锻造。权势和利益如同山岳般压迫,但志士的胸怀却难以屈服。男子汉自有自己的操守,宁可被杀也不愿苟且偷生。
注释:
- 月缺:指月亮的阴晴变化,象征事物的不完美。
- 光:指光辉,象征品德或精神。
- 剑折:指剑的折断,象征英勇和坚韧不拔。
- 魄:指月亮的形态,代表事物的变化与复苏。
- 铸复:指重新铸造,形容坚强不屈的精神。
- 势利:权势与利益,代指外界的压迫。
- 志士:有志之士,指有理想和抱负的人。
- 男儿自有守:指男子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月缺”和“剑折”可以看作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反映出人们对品德与志向的重视。在古代社会,男子汉的刚毅与操守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标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东皋,宋代诗人,曾任官职,因其诗风清新、格调高雅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诗歌多表现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充满了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政治动荡,士人对于权势的压迫感愈发强烈,梅尧臣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坚韧与不屈,以及对理想的坚持。
诗歌鉴赏:
《古意》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示了月亮和剑的象征意义。诗人强调尽管遭遇挫折与压迫,但理想和信念却不会因此动摇。月亮的阴晴变化比喻人生中的起伏,而剑的折断则象征着外界的磨难与挑战。诗中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怀,表现出对理想和道德的执着追求。梅尧臣用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象,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激昂的精神力量,鼓舞人心。尤其是最后两句,明确了男子汉的操守,更是引发人们对生死、理想与道德的深思。
诗词解析:
- 第一句“月缺不改光”:虽然月亮缺失,但它的光辉依旧存在,象征着品德的坚韧。
- 第二句“剑折不改刚”:剑折断了,但其刚强的精神不变,表明坚强的意志。
- 第三句“势利压山岳”:外界的势力如山岳般沉重,象征着社会压力。
- 第四句“难屈志士肠”:即使如此,志士的内心依然坚定,反映出不屈的精神。
- 第五句“男儿自有守”:强调男子汉应有的道德标准。
- 第六句“可杀不可苟”:宁死不屈,展现出一种高尚的气节。
修辞手法:
- 对比:月缺与光明、剑折与刚强形成鲜明对比,强调内心的坚定。
- 象征:月亮和剑分别象征着理想和意志。
- 排比:通过句式的排比增强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强调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道德操守。梅尧臣通过对月亮和剑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理想、希望与变化。
- 剑:象征勇敢、坚韧与刚强。
- 势利:象征外部的压迫与挑战。
- 志士:象征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月缺不改光”中的“光”比喻什么?
- A. 月亮的光辉
- B. 人的品德
- C. 生活的艰辛
-
诗中“剑折不改刚”表达了什么?
- A. 剑的锋利
- B. 坚强的意志
- C. 外界的压迫
-
最后两句“可杀不可苟”强调了什么?
- A. 生命的价值
- B. 道德操守
- C. 战争的残酷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梅尧臣的《古意》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强调了对理想的追求,但前者更侧重于在逆境中坚守的精神,而后者则表现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通论》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