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狂夫
作者:刘叉
大妻唱舜歌,小妻鼓湘瑟。
狂夫游冶归,端坐仍作色。
不读关雎篇,安知后妃德。
白话文翻译:
狂夫的妻子在唱舜帝的歌,小妻子在弹奏湘江的瑟。狂夫沉迷于游玩,归来后却仍然显得心不在焉。若不读《关雎》这篇诗,怎能了解后宫妃子的德行呢?
注释:
- 狂夫:指的是沉迷于享乐、放荡不羁的人。
- 舜歌:古代传说中的舜帝的歌曲,象征贤明和和谐。
- 湘瑟:指湘江地区的瑟,代表音乐和雅致的生活。
- 游冶:指游玩、享乐。
- 作色:表现出特定的情绪或态度。
- 关雎篇:指《诗经》中的一首诗,描写爱情与德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叉,唐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作品多反映社会风气与个人感受,风格自由奔放。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社会风气逐渐开放,文人多游历享乐,诗人通过狂夫的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对德行的轻视与放纵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狂夫》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沉迷于享乐的男性形象,通过对比大妻和小妻的行为,表达了对传统德行的怀疑。诗中提到的“舜歌”和“湘瑟”都与古代的贤德相关,暗示当今人们对美德的漠视。狂夫的角色象征着那种只顾享乐、不思进取的人,表现出一种对当下社会的批判。诗人通过“若不读《关雎》”的提问,强调了文化素养对认知与价值观的重要性,质疑那些沉迷于享乐而忽视内在修养的人。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味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妻唱舜歌,小妻鼓湘瑟:描绘了家庭日常的和谐与音乐氛围,但同时也暗示了一种复杂的家庭关系。
- 狂夫游冶归,端坐仍作色:狂夫即使归来,仍然心不在焉,显示出对家庭责任的逃避。
- 不读关雎篇,安知后妃德: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借用《诗经》的经典之作,提出道德与德行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比:大妻与小妻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揭示社会多元的价值观。
- 提问:用反问句引发读者思考,加深诗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批评了沉迷享乐而忽视道德修养的人,强调了文化与德行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舜歌:象征贤德、和谐的社会。
- 湘瑟:代表雅致与音乐,反映出一种生活的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狂夫”指的是怎样的人?
- A. 追求享乐的人
- B. 志向远大的文人
- C. 忍辱负重的人
-
诗中提到的“关雎篇”主要描述什么?
- A. 战争
- B. 爱情与德行
- C. 自然风光
-
诗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 A. 赞美享乐
- B. 反思社会风气
- C. 描绘乡村生活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关雎》:同样出自《诗经》,探讨爱情与德行。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对家庭情感的深刻描绘。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刘叉的《狂夫》更加重视对道德与享乐的反思,而李白则较为放纵与豪放,二者在风格与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相关文献
- 刘叉诗歌研究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