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鲜于都曹归蜀灌口旧居》

时间: 2025-01-11 02:51:11

苶尽霜须照碧铜,依然春雪在长松。

朝行犀浦催收芋,夜渡绳桥看伏龙。

莫叹倦游无驷马,要将老健敌千钟。

子云三世惟身在,为向西南说病容。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鲜于都曹归蜀灌口旧居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苶尽霜须照碧铜,依然春雪在长松。
朝行犀浦催收芋,夜渡绳桥看伏龙。
莫叹倦游无驷马,要将老健敌千钟。
子云三世惟身在,为向西南说病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朋友的情景。诗人用“霜须”和“春雪”来比喻老去的时光与春天的生机,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不舍。早晨,诗人走在犀浦旁,催促着朋友收割芋头;晚上,渡过绳桥,遥望伏龙山。诗人劝朋友不要因为旅途的辛苦而感到沮丧,年老时也能与美酒相伴。子云说三世皆仅为一身,然而我仍想向西南诉说我的病痛。


注释:

  • 苶尽:指剃光,形容白发如霜。
  • 霜须:形容老人的白发。
  • 碧铜:比喻青翠的铜色,形容生机勃勃。
  • 犀浦:地名,指的是一个水域。
  • 绳桥:用绳索搭建的桥,艰难的过渡。
  • 伏龙:指伏龙山,是特定的地理位置。
  • 驷马:四匹马,象征着快速的行程。
  • 子云:指汉代的文学家子思,强调个人的身世。

典故解析:

  • 子云三世:出自《论语》,指人生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强调对生存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文等多方面,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之美。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晚年,正值他被贬谪的时期,情感上充满了对友人的关怀与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思念与祝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情感,描绘了送别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开头两句以“霜须”与“春雪”对比,展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生机,展现了诗人对老去的感慨和对朋友的关心。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晨行与夜渡两种对比,表现了人生的旅途与艰辛。在诗的最后部分,诗人以子云的哲理为引子,反思人生的意义,强调即使老去,也要享受生命的乐趣。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大家的深厚功力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苶尽霜须照碧铜:表现了诗人年迈的状态,借“霜须”表达时光的流逝。
  • 依然春雪在长松:依旧有春天的生机,暗示着希望与活力仍在。
  • 朝行犀浦催收芋:早晨走在犀浦,催促朋友进行农事,表达关心。
  • 夜渡绳桥看伏龙:夜晚渡过绳桥,远望伏龙,暗喻人生中的艰难与追求。
  • 莫叹倦游无驷马:劝朋友不要因旅途的疲惫而感到失落。
  • 要将老健敌千钟:即便年老,也要与美酒相伴,享受生活。
  • 子云三世惟身在:借用古人的哲理,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经历结合,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朝行犀浦”、“夜渡绳桥”,形成音韵的和谐。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送别,探讨人生的旅程、时光的流逝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强调无论年华如何更迭,依然应当乐观面对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须: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 春雪:象征新生与希望。
  • 犀浦:象征人生旅途与艰难。
  • 绳桥:象征生活中的险阻与挑战。
  • 伏龙:象征远方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苶尽霜须”意指什么?

    • A. 年轻
    • B. 年老
    • C. 快乐
    • D. 旅行
  2. “朝行犀浦催收芋”中的“犀浦”指的是:

    • A. 山
    • B. 水域
    • C. 城市
    • D. 田地
  3. 诗的主题思想是:

    • A. 对友人的祝福
    • B. 对春天的赞美
    • C. 对年轻的怀念
    • D.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花卿》 - 杜甫
  • 《送别》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江雪》 - 柳宗元
    • 两首诗都表现了送别与人生的思考,但苏轼的诗更为生动与情感丰富,而柳宗元的江雪则更为孤独和沉静。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