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善与人同》

时间: 2024-09-19 21:40:16

善出于人元即性,在人在我本无殊。

常人未免为私累,上圣之心道与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善出于人元即性,在人在我本无殊。常人未免为私累,上圣之心道与惧。

白话文翻译

善良源自人的本性,人在本质上并没有差别。普通人往往被私欲所困,至高的圣者心中则充满了道义与恐惧。

注释

字词注释:

  • :指的是善良、美德。
  • :本源,根本。
  • :指人的本性。
  • :不同、区别。
  • 常人:普通人。
  • 私累:私欲的累赘或负担。
  • 上圣:指至高无上的圣人。
  • 道与惧:道义与对道义的敬畏。

典故解析:

  • 善与人同:源自《孟子》,强调人皆有善性。
  • 上圣:常指孔子等古代智者,强调他们的智慧与道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字仲明,号少山,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与散文,风格清新自然,关注人性与道德。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伦理道德的探讨时期,作者通过此诗表达对人性与道德的思考,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忧虑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善良的探讨,深刻揭示了人性本善的哲学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首句“善出于人元即性”明确指出善良是人的本性,接下来的“在人在我本无殊”则强调了不同人之间的本质无差异,这种观点是对人类共同善性的呼唤。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常人未免为私累,上圣之心道与惧”则转向对人性缺陷的批判,指出普通人由于私欲而被累,无法达到圣人的境界。这里的“私累”既是对个人欲望的提醒,也是对社会风气的忧虑,显示了作者对道德沦丧的担忧。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明了,情感上层次分明,首先肯定了人性中的善良,然后指出现实中的不足,最后引导人们向圣者的道德标准学习,具有深刻的哲理与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善出于人元即性”:善良是人类的根本特性,意味着人从出生之时便具备善良的种子。
  2. “在人在我本无殊”:所有人本质上是相同的,人人都有善良的潜质。
  3. “常人未免为私累”:普通人因私欲而受到困扰和束缚,无法完全展现其善性。
  4. “上圣之心道与惧”:圣人心中充满了对道义的理解和对道德的敬畏,这种状态是普通人难以达到的。

修辞手法:

  • 对比:对比普通人与圣人的心态,突出了道德与私欲之间的冲突。
  • 排比:从善良的本性到个人的私欲,再到圣人的境界,形成了清晰的逻辑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性与道德的关系,强调善良是人类的本性,但在现实中,私欲往往阻碍了个体的道德追求,呼吁人们向圣人的道德标准靠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人类的道德理想。
  • 私累:象征着人性中的缺陷与束缚。
  • 圣人:象征着道德的最高标准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善出于人元即性”的意思是?

    • A. 善良是外在的影响
    • B. 善良是人的本性
    • C. 善良是社会的产物
    • D. 善良是偶然的结果
  2. 诗中提到的“私累”主要指什么?

    • A. 个人的快乐
    • B. 私欲的负担
    • C. 社会的繁荣
    • D. 圣人的智慧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赞美普通人
    • B. 批判社会风气
    • C. 探讨人性与道德的关系
    • D. 追求个人成就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孔子对人性与道德的探讨。
  • 《大学》:强调个人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诗词对比:

  • 比较陈普的《善与人同》与王阳明的《传习录》,在善与恶、个人修身的思考上,两者虽出发点不同,但都强调了内心的道德自省与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孟子》:深入理解人性与善的哲学。
  • 《论语》:孔子关于道德与人性的讨论。
  • 《宋诗选》:了解宋代诗人的思想风格与作品。